《大朴不雕》填补指画研究空白

远集坊第二期书画邀请展暨《大朴不雕——中国指画:源流、个案与比较研究》发布会日前在京举行。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文蔚撰写、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朴不雕》一书通过梳理明末清初的历史变革和画派发展,探讨指头画派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想的流变,被学界认为填补了当代指画研究的空白。

《中国指画:源流、个案与比较研究》

指画又名指头画、指墨画,为写意画的表现手法之一,在作画时需要用指甲、手掌、手指等部位蘸上水墨或色彩代笔作勾、点、皴、染,也可与毛笔混用,艺术风格偏于粗犷、古拙,是中国特有的一门绘画艺术。指画所追求的,是不同于用“笔”作画的特殊效果,笔锋含水分较多,线条虽有皲,擦、逆、转等法,但仍较流畅。手指则难留墨色,必须随醮随画,致使线条时断时续,趣味独特。

中国画中的指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张璪。张璪多以水墨山水作画,也创了破墨法,他作画时喜欢用秃笔,有时候画到尽兴之处,会干脆用手染色挥涂起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便发展出后世的“指画”。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著名论点,并成为画学的不朽名言,在中国美术史有巨大意义,对于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影响。张璪是“指画”的开创人,但使得这样的作画方式正式成为一种绘画语言的,则追溯到清代的高其佩作为指头作画,他作为开山鼻祖,其“指画”题材包罗万有,包括山水、人物、花卉、虫鸟,有些气势磅礴,有些刻画细腻,有极高成就。他被“扬州八怪”聘请为老师,才华出众,能诗工画。除此之外,还有清代甘怀园、赵成穆、李世卓、蔡兴祖、何龙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指画画家。

近现代将“指画”发扬光大的是潘天寿,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绘画传统,其笔墨高古,凝练老辣,而且大气磅礴。其著有《中国绘画史》《听天阁随笔》等。古往今来在指画发展中,张璪是源头,高其佩是开山鼻祖,而真正把指画发展到一个高度演变为成熟的绘画,应是潘天寿,他把乱头粗服,淳朴天真的中国画追求的意境在指头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潘天寿写过两篇文章,曾谈过指画。当代画家崔如琢在对指画的传承发展上作出杰出贡献,他的指头画作为传统中国画中一朵奇葩,指墨艺术作为中国画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流传至今。经清代高其佩,近代潘天寿的推动和发展,以至崔如琢将其发扬光大。

文蔚历时数年年伏案查找分析历代有关指画的详细的历史文献和学术著作,从多个角度对指画艺术进行了历史考证和重新发现,特别是对崔如琢指画创作的个案研究,论述了这个传统类型的创作在新时代的价值。

同时举行的远集坊第二届书画邀请展,由中国版权协会与故宫学院中国画研究院主办,展出了文蔚近期创作的山水、人物及书法作品20余件,多为小幅画作,以文人画的恬淡优雅气息来回应当代生活。在这些水墨小品中,文蔚尝试着在南北派山水中谋求一种水和墨的平衡。沿袭北派山水枯笔皴法的硬朗,文蔚尝试在远山和背景中以饱满的水气描绘,来营造南方风物氤氲的情境,在同一个画面上实现南北山水的共融。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吴山明认为,文蔚的书画像她本人一样,像她的名字一样,具有女性独有的视角风格。

在发布会上,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先后致辞,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高世屹介绍了此书的出版情况。(光明融媒记者杜羽)

中国版权协会理事长阎晓宏致辞

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王亚民致辞

人民美术出版社副社长高世屹介绍此书的出版情况

嘉宾合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