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这本闵行人最新编撰的家谱,北宋著名词人、上海城隍爷都赫然在列!

今天上午,如果你有时间去市中心的豫园逛逛,你会发现原本就摩肩接踵的城隍庙里,又多了一群特殊的访客,百余位秦家后人齐聚一堂,在缅怀先祖城隍老爷秦裕伯的同时,还将分享《上海陈行秦氏支谱》一书。

而说起这本家谱,78岁的主编秦大固老人抑制不住 “大功告成后”的喜悦,打开了话匣子,向我们娓娓道来——

编写家谱,只因老父一句

“做点有意义的事”

说起为什么会有编写家谱的想法,秦老先生说,前几年自己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病榻上的老父亲拉着他的手,反复叮嘱他,一定要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他想了想,重修家谱,把良好的家风传统告诉给子孙后代是件很有意义的事。于是,这位已过古稀之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理科男”,开始了漫漫编写家谱之路。

远比想象中的更加艰辛

编写家谱,不仅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还要充分地考证,不能有丝毫的差错。从决定编写家谱开始,秦老先生就留心搜罗各种记载陈行秦氏人和事的资料。

但几十年已过去,加之十年浩劫,族谱家谱均作为“封资修”之物,或焚烧、或撕毁,在陈行范围竟无从寻觅。几经周折,历时三月,终于在上海市区一户秦氏后人家的“箱底”里发现《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公社组织翻印,由秦氏后人秦瑀裁工笔刻写。

然而要找齐家谱的原始资料和依据,又何其之难,不亚于大海捞针。此时,陈行秦氏后人开始了续谱大团结、大合作。上至九十多岁秦之佩、秦曾期,下至年富力强的上班族,深挖资料提供给编辑组。而主编秦老先生更是深感族人托付之重,于是访族人,上图书馆,查档案、细审核,1640多天的日写夜改,不敢懈怠,终于2018年5月付梓。

词人后代编支谱“诗意很浓”

说起上海陈行秦氏,人们对于始祖秦观总是津津乐道。据史料记载,为大家所熟悉的北宋“婉约派”词人秦观是其一世祖。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千百年来仍脍炙人口。

翻开《上海陈行秦氏支谱》,这本A3页面、188页共50多万字的“巨著”,通篇“诗意”浓厚,读谱犹如读诗。为了彰显秦家的千年“诗风”,弘扬壮怀之家国情怀,传承淳朴之田园家风,《支谱》在极为珍贵的“篇幅”中单列“诗词选”。秦裕伯、秦梦鹤、秦惟梅、秦始詹、秦荣光、秦锡田、秦锡圭、秦伯未等秦氏后人大都喜好吟诗抒怀,好诗佳词无数。不少秦氏后人还专门出了诗集。

《鹊桥仙·七夕》是秦观闻名遐迩的佳作,在他故去700多年后,秦氏26世孙秦锡圭和原韵填了《鹊桥仙·河桥》,先祖与后人相隔数百年续写诗篇,成为佳话。拜读精选之诗篇,爱国、节俭、勤耕、惜时等秦氏家风,如春风扑面,意境深远,教益良深。

中华家风“浸润”支谱始终

纵观秦氏自始祖秦观至今陈行一族凡32世,有谱名者计693人。不仅诗词佳作享誉中外,而且仁人志士亦享有盛名。秦老先生指着先人,如数家珍起来:

秦裕伯,秦氏八世祖,沪上人人知晓的“城隍爷”。他体恤民情,振兴沪上的故事至今让人感动。

秦伯未,秦氏27世孙,一代良医,以独特的中药膏方治病救人。曾经为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治病,还受国家之重托去国外治病救人,硕果累累,口碑极佳。现在网络上依然能够很方便地搜索到他的膏方秘笈,后人受益。在史料中,秦伯未不仅医术了得,书画诗词亦堪称一流。陈行秦家名人志士之多,事迹之感人,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闵行人都熟知的顾振烈士,他是秦氏27世孙秦之佩的丈夫。翩翩一青年,立志救国,英勇抗日,为国捐躯的事迹,成为秦氏后人之骄傲。

与秦老先生促膝而谈,深感秦氏陈行一族的家风之淳朴,“浸润”于后人的言行之中。一些祖辈的名言警句都被收录于《支谱》之中。《支谱》中单列的世系门、传志门、祠墓门、文献门、杂录类,都详细地记载着自北宋秦观以来,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待人接物的谦和,乡邻关系的和睦,农事的精耕细作,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读来令人感怀,掩卷令人深思。

一千多个日夜,在秦老先生的不懈努力下,这本国内首个“拥有书号”的家谱——《上海陈行秦氏支谱》终于赶在秦氏始祖秦观诞辰969年之际问世。提着这本凝结着老先生四年半心血的“皇皇巨著”,秦大固动情地说,这不仅是为了抢救支谱,更重要的是为了传承秦氏家风提供一份教材啊!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作为闵行区地方文史丛书之一的《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将和其他书籍一起,记载历史,传承家风家训,弘扬传统美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