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在后期组建的新军,怎就成了自己的掘墓人?主要跟这点有关

新军,指的是清朝末年编制训练的新式陆军,其欲意是通过国家军事机器的现代化,来维护和强化自身日益没落的封建统治,可结果却事与愿违。

在辛亥革命中,作为国家机器的新军,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将士,积极站到了清廷的对立面,参加了反清的革命阵营中,成为了清廷的掘墓人。

那么这种情况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其实说来也简单,主要是跟新军官兵的成分构成,尤其是其知识文化水平较高有关。

从新军士兵的基本来源看,它与旧军士兵多出于市井游民、乡村无赖迥然不同,他们主要来自于破产或是濒于破产尚有家室的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失业青年等。而且清政府为了建立一支能作战、守军纪的新式军队,在士兵挑选方面尤为严格,对年龄、体格以及文化程度均有严格规定。

就拿年龄来说,一般是从16-22岁不等,最高也就26岁;但凡体质较弱或是身体有眼疾、暗疾者,不收;凡是有不良嗜好或是犯有刑事案件者,不收;革勇逃卒、市井游民,同样不收。

另外由于新军是按照西式的方法来操练,所采用的武器也都是洋枪洋炮,所以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因此在招募时,对于知识分子,往往优先录取。

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由于当时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他们仕途无望,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出国留学或是去读新式学校;二就是加入新军,争取机会读军校,毕业后当军官。前一条多半是地主官僚或是其他家庭条件好的知识青年才能走通,而一般的乡村农家子弟,多半只能选择第二条。

可后来,清政府不但无法成全他们出国留学,就连陆军小学毕业的学兵,真正提升为下级军官的也是少之又少。那些未得到提升的学兵,多被在职军官所歧视,处境极为尴尬。

同时按照当时的制度,新军士兵的薪饷极低,每月仅三两九钱,还要从中扣除伙食费,再加上新官中有不少沾染了旧军腐败气息的人,吃空饷、克扣军饷蔚然成风,就这样,经过层层克扣,最后到士兵手中,所剩无几。所以不少有家庭的新军士兵根本就无法养家糊口,最后不得不逃亡。可逃亡的士兵一旦被捉回来,还要被从重惩罚。

在政治上,新军也有非常严重的封建军队习气,上级欺压下级,长官打学兵,特别是规定军官可以对士兵任意罚跪、杖责、开除。如此一来,更加令广大的新军士兵感到前途暗淡,想当兵吃皇粮,用军饷养家糊口的梦想落空,继而产生了对清朝腐败统治的强烈愤恨,并进一步滋长起打倒清王朝的革命情绪来。

至于身居上层的新军将官,主要都是国内各式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以及官费派遣出国的留学生。

这些军官,基本上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接受新事物快,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忧民意识,在当时那种内忧外患的深重环境下,很容易就成为革命的先锋,从而走上革命的道路。

所以综上可见,新军的基本成分,不管是一般士兵,还是各级军官,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个人素养也远远优于旧军,因此很多人既愤慨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痛恨清王朝的腐败,强烈要求改变现状。

于是乎,一旦遇到了合适的机会,他们就成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的革命力量了,成了清王朝的掘墓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