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士系列之一百:又一个能改变历史的建议,却再度被拒绝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同年十月,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建立曹魏帝国,曹魏政权随即进入曹丕时代。

由于刘晔数年来的卓越表现,曹丕继位之后,任命刘晔担任侍中,赐关内侯。侍中,是皇帝身边的近臣,地位特殊。不仅承担顾问、应对的责任,同时还要参与朝政,与皇帝关系密切。由此可见曹丕对刘晔的重视程度。那么,作为曹丕重臣的刘晔又有什么表现呢?他的一次建议差一点就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事情还要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开始说起。

当时,魏文帝曹丕即位不久,曾经下诏询间群臣分析刘备是否会因关羽之死而出兵东吴。很多大臣认为不会。只有刘晔说:“蜀虽弱小,但刘备想奋发图强,势必出兵来显示自己的强大。况且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恩犹父子;如果关羽死了而刘备不能为他报仇,这刘备也就不是刘备了。”后来刘备果然出兵伐吴。

尽管刘备伐吴并不完全是出自感情因素,而是对于三国政治形势进行了综合判断之后采取的一次大规模的夺回荆州、巩固政权的军事行动,但刘晔却通过对蜀汉政权的深入了解,对即将发生的局面作出了准确的预判。

刘备出兵伐吴之后,东吴很快派遣使者前来表示臣服魏国。当时满朝大臣纷纷向曹丕表示庆贺。这时,只有刘晔一人头脑冷静。刘晔认为:目前孙权正面临强敌大兵压境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的应对之策,他们这次的行为一定是诈降。等到孙权战胜刘备之后,势必与曹魏再度反目成仇。刘晔提出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提案:趁此良机进攻东吴,与刘备一起夹击孙权。如此一来,东吴政权必将垮台。

不过,刘晔的这个提案并没有得到曹丕的采纳。曹丕采取了隔岸观火的办法,眼睁睁看着孙权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稳定了东吴局势。孙权获胜之后,自然如刘晔所言,不再理睬曹丕。直到此时,曹丕才缓过神来,勃然大怒,准备兴兵伐吴。此时,刘晔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

刘晔认为此时的东吴刚刚大获全胜,上下一心,士气高昂,这时候去进攻,必然不会成功。这次他的建议又没有被采纳,曹丕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出兵东吴。其结果又如刘晔所料,曹丕只能是无功而返。军事研究学者余大吉先生曾经毫不客气地指出说:

吴、蜀再度交兵,使魏国获得极为有利的难遇的形势。魏文帝如果采取刘晔建议的方针,乘机进攻东吴濡须和江陵,在魏、蜀的夹击下,将使孙权、陆逊首尾奔命,陷入极大的被动中……魏文帝处在当时有利得多的地位上,继续采取这一方针,失去了更有利的选择,是很大的失算。魏文帝虽然取得杰出的文学成就,战略上却不过是一名蹩脚的角色而已(见余大吉《中国军事通史?三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参考书籍:《三国志》、《中国军事通史》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