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不北伐,休养生息,勤理内政偏安一隅,三国会成什么局面?

这样的局面,结局很简单,蜀国还是第一个完蛋。

首先,我们来看看蜀国的地理形势。

在中国的各大战略要地中,要说起来山川险固,无论关中、江南、河北、山西等地,都不如四川。

李白诗中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地形上看,青藏高原到四川西部戛然而止,秦巴山脉横亘四川北部,巫山折向西南与云贵高原相连接。

所以,从外部形势来看,四川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构成了天然防线。

四川与外界的主要交通联系条件就是依托长江及其支流建立起来的水运系统,长江三峡是四川与东部来往的要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是与北方往来的通道。

重庆和成都,是水运系统的两大枢纽,分别位居上下游。

相对于外界形势的险峻,四川境内有适宜发展农业的肥沃平原,还有着包括盐、铁在内的丰富物产。

早在《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就说益州是“天府之土,民殷国富”,到唐宋时期,四川赋税与扬州相当,为天下之最。

然而,四川既然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为什么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从四川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政权呢?

要知道,历史上,四川曾经出现过许多割据政权,从西汉末年的公孙述、到东汉末年的刘焉刘璋,刘备,再到西晋末年的李雄,再到五代时期王建、孟知祥,最后一个就是元朝末年的明玉珍。

这些政权,绝大多数都选择了休养生息,偏安一隅,为何最后还是一一被降服了呢?

很简单一个原因,不思进取。

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的时候,四川的统治者只有利用好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地势险要的条件,在政治上积极进取才可以吸引四方豪杰,将有利条件转化为夺取天下的雄厚基础。

否则,如果只是一心偏安,那么四川的这些险要地形也不足以保命。

历朝历代,比如岑彭入瞿塘、邓会钟艾破剑阁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顾祖禹总结到,“四川非坐守之地也。以四川而争衡天下,上之足以王,次之足以霸,恃其险而坐守之,则必至于亡。”

换句话说,就是不主动出击,肯定死,主动出击了,还有搏命一把的可能。所以,如诸葛亮一般的人中龙凤,自然要选择北伐,而不是鬼缩四川。

至于姜维北伐,那是只学到了诸葛亮的形,没有学到诸葛亮的神,无可奈何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