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可以描吗?

书法可以描吗?

黄剑武

近日,一个有关书法的短视频,在网络和微信上疯传,点击率非常之高。视频中,某位中国书协的书法家在一公众场合为某单位活动题字,正文连题款共九个字,其中七个字有补笔,引起了全国书法工作者和爱好者纷纷吐槽。“吃瓜”观众的关注一方面来自于对中国书协名家书法水平的高度期待,另一方面是因为书法中的描字行为让人感到很惊讶,同时也感到很好奇。描字通常被认为是初学书法者都忌讳的毛病,作为代表中国书协高水准的书法家,怎么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那么,书法怎样才算描呢?书法到底可不可以描呢?

▲《王琰帖》(又称《太子舍人帖》、《在职》),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传为王僧虔书,唐摹本。

南朝齐代的王僧虔,是一位值得重视的书论家,其书论颇后世推崇,代表作有《论书》《又论书》和《笔意赞》,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是“神采”论。他在《笔意赞》其序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以斯言之,岂易多得?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书法的高妙之处,应把神采放在第一位,形质放在第二位,神采与形质兼而有之。他把“笔意”即“书之妙道”分为“形”和“神”两个范畴,并从美学高度提出了新的品评标准,即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继而才能远绍古人的书法成就。从事书法创作时,一定要精神放松,心无挂碍,忘掉手中之笔,忘掉手书之字,心手和谐以传情达意,书写时尤不能被各种杂念所干扰,好的书法,不是刻意写出来的。可见,对于学书者而言,首先对字的“形”的把握,显得比较重要,即以“形”写“神”,无“形”难以通“神”。

描字是对书法的书写方式和书法状态的诙谐式的描述,小心翼翼,谨小慎微,以保证笔画和字形等不出偏差。我个人认为补笔并非描,但过多补笔就类似于描。描字在某种层面上来说,其实是对“形”的刻意把握,是刻意求“形”的结果。在短视频中,书写者反复“补笔”出现描字的现象,一是出于书写的生疏或书写习惯,二是书法过于拘泥于“形”的把握,没有进入“心手遗情,笔书相忘”的创作状态。

王僧虔提到的所谓“神采”,是对书法较高层次的一种追求,书法不仅仅是流于笔墨的形式,更讲究的是神采,这指的是作品的精神面貌和艺术内涵。实际上也是书法家自觉流露于笔墨书写之间的一种态度,或者说书写时自然的创作精神状态。“神采”论的提出,强化了书法家的主体精神状态于书法艺术的重要作用,书法艺术所追求的境界是不拘于形迹,忘形忘质,超越于有限之“形”,到达“心手遗情,笔书相忘”无限自由的境界。只有到了这种境地,艺术家才能随心所欲地创作,最终体现书之妙道。

章法又称谋篇布局,是区分一幅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它集中体出“形”和“神”两个范畴的美学品评标准。一字中的点画布置和一字与其它字之间的布置关系,是小章法,作品中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整幅作品的布白和格局,称为大章法。小章法集于“形”,大章法集于“神”。显然,“补笔”出现描字是拘泥于一字中的点画布置问题,是笔者对自认为不满意的“形”的补救。过多补笔则是对字形和结构的不自信,而出于下意识的添加,最终影响创作状态,通篇气息不畅,以致“神采”尽失。

从另一方面来说,优秀的书法是不是都一气呵成,不需要补笔呢?其实也不尽然,问题不可简单而论。书法家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书写中有所遗漏或有所欠缺也是正常,尤其是行草书等书写速度较快的时候,为了使气韵贯通行笔速度会比较快。此时,由于笔尖和蘸墨的原因,墨色留痕可能会不均匀,个别字的结字局部可能不理想,适当补笔则可以弥补缺憾,从而达到较好的创作效果。还有一种情况,是书法家为了制造特殊书法效果或概念,故意而为之。

因此,书法中的补笔现象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人而异,因书而论。但是过多补笔的习惯,对于学书者而言,是需要克服的,描形弃神,顾此失彼,则难以达到王僧虔所言的形神兼备的妙道之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