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作家们讲那些上海革命遗址背后的故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人梦想启航的地方。据上海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统计,上海有革命遗址657处,现存440处,霞飞路捕房旧址、中共中央联络点遗址、瞿秋白寓所旧址等等这些红色遗址背后究竟埋藏着怎样的人和故事。

图说:“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推进会昨天召开 官方图

昨天,由上海知名作家叶辛、孙颙、赵丽宏、叶永烈等领衔创作,青年作家为主力、网络作家共同参与的“党的诞生地•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推进会上透露出的消息,他们将共同创作第一批100篇故事,10月定稿。正如叶辛所说:“故事不长,每篇1000-3000字,既要有别于史料,还要严谨,需要作家下生活下功夫,要写别人喜欢看的故事。”

强调“文学性叙事”

与一般的纪实写作不同,“上海革命遗址故事系列创作”更强调“文学性叙事”。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认为那么多遗址,内容需要区别对待,发挥作家的文学才能,也是艺术性的体现。“故事要放在整体背景下处理。”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中共代表团在思南路73号设立了上海第一个公开的办事机构,当时的门牌号码是马斯南路107号,代表团撤离之后就去了西柏坡。早期革命的遗址到最后离开,历史关系都有文章可做,“当时一个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是合理想象的。”

图说:周公馆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摄

“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将对上海的红色基因进行全方位的新发掘。纵向涵盖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横向包括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思想文化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隐蔽战线斗争等。故事不满足于对革命遗址的简单介绍,而是通过实地考察、专题采访和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在题材内容等方面尽可能进行再创造、再突破,使故事真实生动,新意迭出,感人至深。叶永烈聚焦中共一大会址、赵丽宏挖掘周恩来在沪早期革命活动旧址创作。

激发年轻作家热情

上海的革命遗址遗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许多光辉的‘第一’,如成立明确以“共产党”命名的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第一份党刊——《共产党》,发表第一份政治宣言——《中国共产党宣言》,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出版第一份通俗工人刊物——《劳动界》,创办第一所工人学校——上海工人半日学校,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第一”,是上海鲜明的城市标志。

图说:中共一大会址 新民晚报记者 张龙摄

上海作协签约作家中有许多年轻作家,年轻人对于革命激情和革命理想的追寻,与当时的革命先锋有着互通之处。路明坦承,他写瞿秋白寓所旧址,就是被瞿秋白这个人所感动,出于喜爱瞿秋白的原因。通过革命故事创作和传播,年轻作家自觉地在这个过程中接受革命文化的洗礼,也使广大读者更了解上海这座“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城市的光荣与传奇,对党的辉煌历史也有了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上海革命遗址系列故事创作”每篇故事分为遗址简介、故事正文、附录三部分。内容简介以简练的语言介绍遗址历史概貌;故事正文围绕革命遗址再现历史风云和人物风采事迹;附录链接相关照片资料。按照“史料准确、故事生动、面上具体、风格统一”的原则,”邀请党史专家把关,以保障史实的准确和导向的正确。

上海作协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马文运透露,以后故事创作压茬进行,每批100篇,争取在2020年全部完成400篇故事创作,2021年7月前结集3-4部出版。以红色故事集迎接党的百年诞辰。(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