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多年前长沙每户献瓦20片,辛弃疾成功练出一支骁勇的“湘军”

提起辛弃疾,现代中国人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词,作为南宋豪放派词人,他与北宋时期的苏轼合称为“苏辛”。他所创作的“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句至今为世人津津乐道。

但对于长沙人来说,在诗词之外,更应该熟知辛弃疾曾在长沙城留下的一段故事:

我们虽说辛弃疾是南宋人,但他却是出生在金国,当时包括山东在内的北方都已经是金国的控制下,大宋朝廷只在南方一隅。家国沦陷,北方的汉人无不抱着恢复大宋河山、报仇雪耻的想法,期待将金人赶出中原,各地汉族人纷纷奋起反抗,二十来岁血气方刚的辛弃疾也早早加入了起义队伍,期间屡立战功,还曾带领50多人的队伍冲入金军大营活捉叛徒张安国,在此过程中逐渐声明鹊起,不仅赢得各地百姓的称颂,连宋高宗都对他赞不绝口。

也因此,辛弃疾得到南宋朝廷的重用,逐渐被委以重任。年轻有为、仕途风光,如果照此趋势发展下去,辛弃疾无疑会有一段辉煌的人生。但现实总是残酷的,他此后的人生并没能一帆风顺。他想北伐抗金,想要收复大宋失地,但南宋朝廷那些既得利益者,如皇帝,如议和派朝臣,并不这想冒这个险,南宋用他,也不完全用他。所以他在到南宋后,虽走向仕途,但并未如自己所愿从事北伐抗金的大业。

还因为他是“归正人”,是从金人控制下的土地上来到南宋境内的汉人,在朝廷上总显得低人一等。所以他被委派到地方任职,远离抗金前线的地方,他的足迹踏遍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南方地区。

1179年,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任上被调任为潭州(长沙)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开启了他在长沙的岁月。这里虽然不是抗金前线,但有着无限爱国热情的辛弃疾也明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湖南任上,他整顿吏治、奖励耕种、训练军队,保境安民,为长沙办了不少好事。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他在长沙(潭州)创建“飞虎军”的事迹了。

那时社会动荡,北方战事频繁,南方则盗贼四起。南宋军队根本无力兼顾对外保境和对内安民两项大任。这种情况下,辛弃疾为维持湖南的社会秩序,提议朝廷允许他建立一支地方军,并且也得到了批准。但要创建一支强大的军队谈何容易,当真正实施的时候,面对巨额的花费,朝中又开始议论纷纷,“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经度费钜万计”。

起初虽然“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但毕竟也挡不住朝中权贵们的不断猜忌和弹劾,最终皇帝还是下了一道金字牌,命令他停止“飞虎营”的建设。这样的结果怎能让辛弃疾甘心,他知道此时要么听从命令停止建设,要么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办成此事,拿出结果来堵住朝臣的议论。

于是辛弃疾冒险将御前金字牌藏了起来,同时命令部下加速建设步伐,一个月内比逊完工。当时阴雨绵绵,建设军营所需砖瓦根本无法及时烧制,辛弃疾于是号召长沙城内外百姓,每户献瓦20片,官府出钱购置,长沙居民纷纷响应,竟在两天内将所需的20万片瓦如数凑齐。营建工事还需要石料,需要更多人力开采,辛弃疾便将在押囚徒全部带出去采石,以采石的数量来酌情减刑。各项措施下,飞虎营终于如期完工。这时辛弃疾才上奏皇帝告知此事。还好,皇帝对此也表示理解,并未责怪,“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

此后辛弃疾便开始找兵马买,完成了包括步兵、骑兵在内的约2500人的军事配置。在有着丰富作战经验和军事热情的辛弃疾的训练下,最终练成了一支作战勇猛、纪律严明的“飞虎军”,这算是比曾国藩的湘军早六百多年的“湘军”,曾国藩练就的湘军是由作为团练的湘勇而来,而辛弃疾的这支“湘军”则自始至终都是作为南宋的正规军而存在。

飞虎军建成不久辛弃疾又被调到江西任职,其在湖南任职时间前后仅一年多。但辛弃疾虽离开长沙了,飞虎军还在,在后续继任者的共同经营下,这支军队前后维持了40多年,不仅守卫了长沙30多年,还曾转戍湖北、广西、江西等地,不仅对内剿灭盗匪以安民心,还曾多次对外作战,让金人威风丧胆,称之为“虎儿军”。

经历了800多年的发展更新,今天的长沙城已经和辛弃疾所任职的潭州大不相同,那时的人、那时的物、那时的事都早已远去。但我们还能看到当年历史所留下的影子,长沙城北曾有条长约600米的麻石老街,叫“营盘街”,2003年之后被扩建为长约4000米的营盘路,尽管时过境迁,但这里依然是以“营盘”为名,因为这里是当年辛弃疾所建的飞虎军营地所在。

在营盘路赐闲湖巷口的街心花园,耸立着一尊塑像,那是一手牵马一手执书的辛弃疾,塑像下方雕刻着辛弃疾的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率部归南宋。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坚决主张抗金,屡受朝中投降派排挤,任湖南安抚使期间,在飞虎寨(今长沙营盘街)扎营成立飞虎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