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文同美学思想对中国文人画及人文精神的贡献

在中国古代众多画家中艰难找到一位画家像文同这样影响广泛而深远,文湖州竹派直接以文同名字命名,这在中国美术史上绝无仅有,当然文湖州画派的创立归功于东坡,文同影响的传播也要归功于东坡。

但是,就像伯牙和钟子期两个知音成就了高山流水一样,一代文豪苏东坡也成为了文同的铁干粉丝,一生为其作诗八十多首,书信诗和往来长达十多余年。

“吾友文与可,非今世之人,古之人也,非今世之文,古之文也。”苏东坡读与可文章有“欲焚笔砚耳”之感叹!可见文同在当时的影响和苏东坡对文同的推崇备至。

文同的美学思想是文同艺术创作的思想基础,其思想终生融入在他的艺术创作中,研究文同美学思想对深刻理解文同艺术创作及其深远影响有重要的意义。

一、文如其人,画如其文

文同的人品、文品、画品高度统一,他写竹、画竹、种竹,以竹为邻、以竹为师、以竹为友,以竹为人格精神的楷模,到了人竹合一的境界。苏轼在文与可画墨竹屏风赞写道:与可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因而东坡问道: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

东坡对于文同的人品有着极高的评价:“与可之为人也,端静而文,明哲而忠,士之修洁博习,朝夕磨治洗濯,以求交于与可者,非一人也……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二、诗词书画在艺术创作中的高度融合

东坡曰文同有四绝,一诗歌,二词,三草书,四墨竹。有人说这是东坡为抬举文同特意将最好的放在最后,我以为非也,这个顺序符合艺术的规律,是一个递进的升华,没有前三者就没有文同的墨竹。如今文同草书已不可见,但文同诗词足见人格精神和文学功力。他为故园修竹作诗曰:故园修竹绕东溪,占水浸沙一万枝,我走官途休为得,此君应是怪归迟。他还在《此君庵》里写道:斑斑堕箨开新筠,粉光璀璨香氛氲,我常爱君此默坐,胜见无限寻常人。他更为家乡《墨君堂》写下赞美诗: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居,高堂依空岩,素壁交扶疏,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庐。

三、深入观察,胸有成竹

文同画竹传神的秘诀是深入观察,他的房前屋后都种有竹,春夏秋冬,风霜雨露,他都深入观察竹的各种姿态,据说文同雨天观察竹,一身泥泞,忘记饥饿仍然坚定地观察竹在雨中的姿态。多年的观察他悟出了画竹的真谛,他告诉表弟苏东坡画竹者必先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然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鹃落,稍纵即逝。后来,画论从师法自然的提出到美术写生的倡导,无不是胸有成竹思想的延续。

四、写意不写形,形神皆备

文同创作时的状态是愤笔挥洒,不能自己,是心中有情不得不发,心中有言不得不吐,即画为心声。正如他所说:“吾乃者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病也。今吾病良矣,可若何?”凡创作之前,是有意,意积成癔,随笔墨逸气出,如病愈之快哉!绝不无病呻吟,绝不为画竹而画竹。故东坡曰:论画以形似,见与小儿邻。画的是精神性,是心像之物。

五、文同墨竹格调之美

格调即艺术风格艺术品位,包括构图布局章法到笔墨等。文同之竹是写实写意的完美结合,他首先重物像,再化为他之胸中意象,再作为精神人格寄托挥写出纸上之竹。突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和“睛云秋月,尘埃不到”的高风亮节。

如今,台北故宫,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州美术馆都珍藏了文同的作品,三幅图皆为s型倒垂之竹,三幅皆如宋米芾所言:以深墨为面,淡墨为背,自与可也。文同画竹在当时已富盛名,1074年的《图画见闻志》写道:与可所画墨竹极富潇洒之姿,逼檀栾之秀,疑风可动,不笋可成者也。

又如宋吕陶文论:君子之智思过于人,则事无巨细皆足于取高,众人所以尊仰欽爱不已也,画者中有拟象而发于笔墨之间,苟臻其极,则近见群物之情状,远参造化之功力,自古贤俊往往能之盖取其如此钦!与可之墨竹、枯木,世之好事者皆知而贵,子瞻尝谓尽得其理,故不妄也。这是说文同墨竹其技近乎道,胸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夫,竹之精神力量,竹之生命气息,尽在笔墨间枝叶间。

书法之美,水墨之为上,墨之五彩,文人画墨戏的审美尚于简,尚于真,尚于淡,尚于骨法用笔,尚于气运生动,文同墨竹功莫大焉。

文同墨竹的创作实践给东坡启发,东坡将其提升规纳,形成东坡画论。东坡曾说:予平生好与与可剧谈大噱。与可也尝说:世无知我者,唯子瞻一见识吾妙处。东坡在称赞与可飞白时更激情飞扬,穷其华美辞藻:美哉多乎,其尽万物姿态也,霏霏乎其若轻云之蔽月,翻翻乎其若长风之卷旆也,猗猗乎其若游丝之绕柳絮,袅袅乎如流水之绕荇带也,离离乎其远而相属,缩缩乎其近而不隘也,余知与可者固无已而其所不知者盖不可胜计也。

东坡对文同的怀念赞美贯穿苏东坡的一生,东坡游历名山大川,见名流大家无数,相知如文同深远者,人格艺格如对文同之褒奖夸赞者,无二人也。

自文同东坡创立湖州竹派,其精神、格调、与艺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文同之后,墨竹大家不断,金代王庭筠,元代赵孟頫、管道升、高克恭,柯九思,倪赞、吴镇,明代王绂、夏旭,清代石涛、八大、郑板桥、金农、李方膺等,近代虚谷、吴昌硕、蒲华,竹禅,当代董寿平、卢坤峰等。

在文同的美学思想影响下,出现了一树多丫,丰富多元的支流,理论阐述也更精深明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赵孟頫的书画同源一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扬州八怪中受其影响最大的是郑板桥,将墨竹文化更为广泛大众化的传播。其竹因诗而传,其诗因竹而美,其书怪而有味,诗书画人四者合而为一。板桥在画竹题款中写道:与可画竹,鲁直不画竹,然观其书法,罔非竹也,瘦而腴,秀而拔;欹侧而有准绳,折转而多断续.吾师乎!吾师乎!其吾竹之清癯雅脱乎!书法有行款,竹更要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浓淡;书法有疏密,竹更要疏密。此幅奉赠常君酉北.酉北善画不画,而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燮又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吾两人当相视而笑也。与可山谷亦当首肯?郑板桥一生也以文同为范,成为竹精神的化身,诗曰: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文同东坡创建的文湖洲竹派,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是中国文人画之滥觞,而文人画家坚守传承的精神汇入了中国山水画、人物画的河床,汇入了中国人文精神的河床,成为极具影响力的一股清流。

中国以君子人格为特征的人文精神自孔子提出,就不断被一批文人墨客文官仕人发展践行,无论是竹溪六逸或竹林七贤,不论是屈原的幽兰或是林逋的梅妻鹤子,不管是周敦颐的爱莲说或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都是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典型反映。正如英国著名美学家科林伍德说: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的历史。人类历史其实也是一部逐渐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心灵史,一部塑造理想人格,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史。儒教的比德入世,道教的天人合一,佛教的因果慈悲,三教精华皆被吸入中华民族君子人格之中,而作为自然中君子化身的竹,以及文同称为墨君的墨竹,称为墨君堂的茅庐,无不是文同高节、清廉、坚贞、爱民、艰苦朴素精神的化身,文同自我的化身。

文同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诗书画,是他知行合一、德艺双馨的精神品格,如晴空皓月,照耀千秋的君子之风。在我们纪念文同1000年诞辰的今天,一代诗书画大师、墨竹开派鼻祖文同已从艺术的旗帜升华为文化的旗帜,从文化的旗帜升华为精神的旗帜,这面旗与时俱进地飘扬在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事业中、生命中。

(作者:千江月,四川省艺术院院长:卢加强。本文根据:盐亭纪念文同诞辰1000周年文化讲座整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