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山无煤形似眉

顾燕杰

景山在近千年的历史中几易其名,如青山、镇山、万岁山,民间还曾称为煤山。景山位于北京城的中央,是穿越紫禁城纵贯全城中轴线的制高点,也是明清北京内城的中心点,地理位置十分显要。景山为何有煤山之名?

追其来源,元代该处原有个小山丘,名为“青山”。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下诏营建北京宫殿,在营建的过程中把拆除元代皇宫及城墙废弃的土渣和开挖护城河的废土在宫后堆筑了一座土山。该山在明朝前期称为大内镇山,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命名为万岁山;清顺治十二年改名“景山”,沿用至今。

关于“煤山”的称谓,明代官员刘若愚在《酌中志》宫廷规制中说:“万岁山,俗所谓煤山也。故老云:土渣堆筑而成。”并在文中纠正了煤山有煤的说法:“崇祯己巳(崇祯二年)冬,大京兆刘宗周疏亦误指为真有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元大都遗址勘察考古证实,钻探下去全为砖头瓦砾和泥土,并无煤炭。

景山下有煤的记载,始见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煤山条,“相传其下皆聚石炭,以备闭城不虞之用者”,接着又说“余初未之信,后见宋景濂手跋一画卷,载金台十二景,而万岁山居其一。”景濂为宋濂字,其卒于明洪武十四年,时北京城尚未营建,后苑尚无镇山,当时的万岁山是太液池琼华岛上金人堆筑的万岁山,与今景山东西相距约1千米。然而到清乾隆时,吴长元辑《宸坦识略》仍沿袭其说,直至民国时陈宗藩《燕都丛考》《旧都文物略》,均记录了俗称“煤山”。

建造景山,并不仅仅是为了处理废弃的土渣而想出的权宜之计,而是实现营建北京城宫殿整体规划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山更不是有些人口中的“霉山”。从景山的方位、形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在古人的建筑风水观念中,“背山面水”是理想的居址环境。依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灵,以正四方”之说,紫禁城之北乃是玄武之位,当有山。故将废弃土渣堆积,形成山峰。在南边修建内金水河,这样就营造出山水环抱的格局。景山正是元代皇宫后宫正殿——延春阁旧址,明代在这个故址之上堆筑土山,意在压制前朝的“风水”,所以这座土山曾称“镇山”。

从空中俯瞰景山呈弧形,弧口向南,形似眉毛,如果从形状上来看,煤山应为“眉山”更为贴切。这让笔者想到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寝,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郊钟山南麓玩珠峰下,背靠的钟山也极似眉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