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杨志卖刀”

话“杨志卖刀”

文|赵荣

水浒第十二回讲汴京城杨志卖刀。故事中的一些现象与当今现象如出一辙。

杨志在失了花石纲后收了一担儿财物要往东京去枢密院使用,却被梁山的林冲撞着,林冲也是被逼无奈被那王伦要求下山来寻的投名状。不巧撞上杨志,两人厮打起来,后被王伦喝住请上山去。但杨志并无心思落草而是一心想着博个封妻荫子,为祖宗争口气,但事与愿违,不想又吃这一闪。他在开始通报姓名之时就以把身世报上:“洒家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姓杨名志,流落在此关西……”

杨志不愿落草,使得他护送那担儿钱物去往东京,不曾想钱财使尽不但没有恢复一官半职就连盘缠也使尽了。杨志自己也寻思“却是怎地好……”,无奈之下只有变卖祖传宝刀。

插了草标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处,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是熟悉?因为个个都怕事,怕突发的事情与自己扯上关系,只要扯不上关系逃跑躲避是可以的。自己是可以接受的。呈现这样狼狈之像的原因是“大虫”来了。杨志看到的景象是: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可见“大虫”的出现非是几日,百姓的这种极速逃避方式也非几日练就的。闻听“大虫”来早已就把人的胆汁吓出来,只顾躲藏,官府拿他不得之下满城贱民当然只有躲那厮。就连唯一为他们做主的官府都拿他不得,那他们的希望还会在哪里?这里“大虫”指的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泼皮了多年也得一浑名;没毛大虫牛二。他的泼皮特点正是撒泼、行凶、撞闹,可奇怪的是堂堂京师开封府却治他不得。这里的缘由很是耐人寻味,为何这样一位随时随地危害百姓生命财产之人会得不到相应的制裁?恐是衙门有脱不了的干系,这种不作为大大助长了恶人的嚣张。但受难的永远是一群贱民。“大虫”如果侵犯了这些府尹,县令,知州的人身安全他们还会一直闭着那只眼吗?

当今天下依旧是频频出现这等“大虫”出来伤天害理。奇怪的也是拿他不得。况且这还是一破落户,如是那等倚仗权势的“大虫”更是断了贱民的活路。在没有正义的力量可以依靠,自己又是受害一方,走脱无路之下只能是舍命了。在别人眼里舍掉的命就是贱命。细想一下我们生活的当下真要比徽宗政和年间要太平许多吗?

在这个故事当中有意思的是杨志被牛二纠缠起来时,而刚刚失魂落魄躲起来的那些人此时竟然情愿做了看客。他们要看这位卖刀的与牛二接下来会有何种结局?书中也有简单有力的描写:“那时看的人,虽然不敢近前,向远远地围住了望。”围观之中好事之人可并不在少数,可以停下手中一切活计来只专注一件事。专注至麻木还不罢休,最后直到悲剧再次发生才会散去。

在这件事上大家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清楚什么是恶,什么是善。但是故事中至始至终也没能跳将出一人来为杨志打抱不平。倒是喝彩的人很多,两宋时期有、元代有、明代有、清代也有、如今更甚,每每出现突发事件之时都有围观者。这样的围观者怎么也存在了千年。“在杨志吹毛得过后众人喝彩,看的人越多了。”

“喝甚么鸟彩”,牛二大概很讨厌这些喝彩之人。这一吆喝估计众人的喝彩会随之收敛。可是看客怎么会嫌故事太精彩呢。就像一名轻生的女子要跳河寻短见,围观的人越多了,有喝彩的,有不断喝彩的,都在等待她跳河,等真正跳下去后那些喝彩的人也就自顾散去了,因为在他们心头故事结束了。至于她的死是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如同杨志与牛二的纠缠与自己没关系一样。

杨志在百般纠缠之时也有向众人苦苦央求,杨志道:“街坊邻舍,都是证见,杨志无盘缠,自卖这口刀,这个泼皮强夺洒家的刀,又把俺打。”此时的杨志已经把自己的遭遇再次的表明,即使没有表明,那些围观之人也不是瞎眼人,看得很仔细的。书中写道:“街坊人都怕这牛二,谁敢向前来劝。”百姓在长期经历这种欺压时早已成了习惯。既然是不欺压我那我就看着别人受欺压。“病症”得到的有效的延续,一直延续到现今人的骨髓。大概这才称的上是一种精神吧。

杨志在杀了牛二,牛二倒地后,继而赶上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我想这两刀是有极大的怒气,怒的是牛二的无礼,怒的是喝彩之人的麻木。没有一丝的希望给杨志,在绝望之后断送这只“大虫”撒泼、行凶、撞闹的能力是不得已的行为。在一个浑浊的社会里没有希望的悲剧时时都在上演,那些没有了希望的人他们愿意看到这样的结局吗?多少人可以真正体会他们的痛苦,再说了为喝彩之人除去一害也是功德一件,但是只是喝彩的人没有彩可喝了。

在杀死泼皮牛二后杨志说:“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自首。”坊隅众人慌忙拢来……杨志也清楚这些怕事之人开始是很不愿意随他去官府的,所以开口之前向大家做了一个保证。要的是使喝彩的放心,不至牵连。可见喝彩之人此时内心是多少矛盾,又想看演出,但还不想掏钱买票。这是多么自我矛盾的一件事情。杨志道出话语后,他们是慌忙拢来,从“拢”字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四周躲有多么多的喝彩之人,见杨志杀死牛二后惧怕自己受牵连。同时也惧怕杨志手中那把宝刀,提心吊胆自己稍有不从会不会成为牛二的下场?

最后,社会中只存在了两种人,一种是没有希望的人,一种是喝彩的人。我也称这是一种现象。

作者:赵荣,职业艺术家,研究方向中国南北朝石窟壁画,中国传统古建筑,现居德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