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之时,什么原因使的曹魏旧臣竟作壁上观

自曹操去世曹丕建立魏国之后,皇帝都比较短命。曹丕在位七年,魏明帝曹叡在位九年,公元239年魏明帝去世,遗诏由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辅政。曹爽志大才疏,年轻得志不免有些飘飘扬,不久就开始打破二元辅政的格局,重用何晏、邓飏、李胜、毕轨、丁谧等人,排斥司马懿;不久即将司马懿明升暗降为太傅,夺了司马懿的军权。

​少年天子曹芳正在大将军曹爽陪同下拜谒祭扫先帝曹叡的陵墓——高平陵。祭祀大典在太常的主持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曹爽志得意满地欣赏着眼前的场景。

自从文帝曹丕出于节俭的考虑下诏禁止上陵祭祀以来,这还是首次破例。这次上陵扫墓,是曹爽安排的。而且曹爽特意关照太常,不妨搞得隆重一点。曹爽要用这一隆重而奢华的仪式,向墓中的曹叡,向普天之下的子民发出一个庄重的宣言。

​曹爽很年轻,但他已经表现出了卓绝的政治手腕。十年前,他受先帝曹叡托孤以来,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政界新秀展开大刀阔斧的改革,雷厉风行地推行新政。另一面,曹爽用明升暗降、李代桃僵的办法将同受托孤的辅政重臣、朝中最强大的对手司马懿一步步架空。两年前,司马懿知趣地告老退休,曹爽毫不放松警惕,派人严密监视司马府。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无法参与政令决策,于是,他开始等待时机,凝聚反击力量。司马懿从此借故生病辞职以回避曹爽。李胜到荆州上任刺史前向司马懿辞行,司马懿更在他面前装出重病的样子,因此令曹爽对他更为松懈。 但于此同时,司马懿却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太尉蒋济等人暗中准备发动政变。

正午时分,司马懿发出了经皇太后批准的奏文,令快马送至高平陵,历数曹爽的罪状。就在司马懿在京都发动政变时,曹爽正陪着小皇帝在高平陵附近的围场恣情享受着打猎的美好时光,当送召特使把司马懿的上奏送上来时,曹爽着实吃了一惊。

其后,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扬、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并灭三族。至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的手中,为司马氏取代曹魏奠定了基础。

​按理说,高平陵之变的时候,曹魏已经建国近三十年,应该积累了一大批忠臣才对,可是事发之时,曹爽却几乎是孤立无援的状态,连蒋济充当司马懿的说客写信给曹爽,让他放下武器,劝说曹爽投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小编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

一、曹爽多行不义,引起了众人的不满

曹爽被选为托孤大臣之初,曾与司马懿和平相处,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便开始膨胀了。彼时,他先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让其担任闲职,之后便开始把持朝政,祸乱朝纲。据记载,得以独揽大权的曹爽,非常的奢靡,这样的人,虽然算是曹魏宗室,但是忠于曹魏的旧臣,是无法容忍的。再加上曹爽为了积累战功,获得声誉,曾率十万大兵伐吴,结果被蜀将王平,用三万余人击败了,此事更加引起了曹魏众臣的不满。因此高平陵之变的时候,真正忠于曹魏政权的人,不会站在他这一边。

二、曹爽只重用自己的党羽,得罪了大多数旧臣大多数人,都存在私心,如果曹爽平时,与那些元老重臣搞好关系,那么就算他祸乱朝纲,也会有人愿意站在他这一方,毕竟他代表的是曹魏宗室。可是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只提拔自己的党羽,将蒋济等重臣,全部调为了闲职。经此事后,就算这些人,再看重曹魏宗室的利益,也会对曹爽心生不满。这种情况下,他们一心想着,让曹爽赶紧倒台,又如何会帮助曹爽呢?

三、司马懿会伪装,擅长隐忍

​当然了,众人就算不支持曹爽,也还可以保持中立,但是他们之中,却有很多人,站在了司马懿一方,这一点便与曹爽无关了,这是司马懿的“功劳”。他在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不但启用了被曹爽闲置的元老重臣,让他们重新获得了权势,还假装答应,饶恕曹爽的性命。他的这些举动,赢得了众人的好感,彼时很少有人,看透司马懿的私心和野心,预料到魏室会被司马家族架空,再加上他们认为,曹爽仅会被夺权。所以他们便心安理得的,站在了司马懿一方,想助司马懿,还朝堂一个清明。等到他们意识到,司马懿的举动,不过是伪装而已的时候,已经晚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