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书法《金丹四百字》

《金丹四百字》,宋紫阳真人成道以后,遗与马处厚之文。其文初无定名,后人因其无名,即以《金丹四百字》名之。是文其言约而不繁,其义显而且明,与《悟真篇》相为表里。《悟真篇》细分药物火侯,《四百字》总撮始终大义,两者一而二,二而一也。但《四百宇》自宋迄今,注释者甚多,或以炉火解,或以搬运解,求其传真写神,发其藏蕴者,卒不可得。

金丹为中国古代炼丹术名词。包括外丹和内丹两种。外丹是用丹砂(红色硫化汞)与铅、硫黄等原料烧炼而成的黄色药金(还丹)其成品叫金丹。道教认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唐代以前金丹多指外丹。唐宋以后多指修炼内丹即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作药物用神烧炼道教认为使精、气、神凝聚可结成圣胎即可脱胎换骨而成仙。

《金丹四百字》序并原文:

七返九还、金液大丹者,七乃火数,九乃金数。以火炼金,返本还元,谓之金丹也。以身心分上下两弦,以神气别冬夏二至,以形神契坎离二卦。以东魂之木,西魄之金,南神之火,北精之水,中意之土,是为攒簇五行。以含眼光,凝耳韵,调鼻息,缄舌气,是为合和四象。以眼不视而魂在肝,耳不听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故名曰五气朝元。以精化为气,以气化为神,以神化为虚,故名曰三花聚顶。以魂在肝而不从眼漏,魄在肺而不从鼻漏,神在心而不从口漏,精在肾而不从耳漏,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故曰无漏。精神魂魄意,相与混融,化为一气,不可见闻,亦无名状,故曰虚无。炼精者炼元精,非淫佚所感之精;炼气者炼元气,非口鼻呼吸之气;炼神者炼元神,非心意念虑之神。故此神气精者,与天地同其根,与万物同其体,得之者生,失之者死。以阳火炼之,则化成阳气;以阴符养之,则化成阴精。故曰见之不可用,用之不可见。身者心之宅,心者身之主。心之猖狂如龙,身之狞恶如虎。身中有一点真阳之气,心中有一点真阴之精,故曰二物。心属干乾,身属坤,故曰乾坤鼎器。阳气属离,阴精属坎,故曰乌兔药物。抱一守中,炼元养素,采先天混元之气,朝屯暮蒙,昼午夜子,故曰行周天之火候。木液旺在卯,金精旺在酉,故当沐浴。震南饮西酒,兑女攀北花,巽风吹起六阳,坤土藏蓄之数,故当抽添。夫采药之初也,动乾坤之橐龠,取坎离之刀圭。初时如云满千山,次则如月含万水,自然如龟蛇之交合,马牛之步骤。殊不知龙争魂,虎争魄;乌战精,兔战神。恍惚之中见真铅,杳冥之内有真汞,以黄婆媒合,守在中宫。铅见火则飞,汞见火则走。遂以无为油和之,复以无名璞镇之。铅归坤宫,汞归干位。真土混合,含光默默。火数盛则燥,水铢多则滥。火之燥,水之滥,不可以不调匀,故有斤两法度。修炼至此,泥丸风生,绛宫月明,丹田火炽,谷海波澄。夹脊如车轮,四肢如山石,毛窍如浴之方起,骨脉如睡之正酣,精神如夫妇之欢合,魂魄如子母之留恋,此乃真境界也,非譬喻也。以法度炼之,则聚而不散;以斤两炼之,则结而愈坚。魂藏魄灭,精结神凝,一意冲和,肌肤爽透,随日随时,渐凝渐聚,无质生质,结成圣胎。

夫一年有十二月也,一月三十日也,一日百刻也。一月总计三千刻,十月总计三万刻。行住坐卧,绵绵若存。胎气既凝,婴儿显相,玄珠成象,太乙含真。故此三万刻之中,可以夺天上三万年之数,何也?一刻之功夫,自有一年之节候,所以三万刻可以夺三万年之数也。故一年十二月,总有三万六千之数,虽愚昧小人行之,立跻圣地,奈何百姓日用而不知也?元精丧也,元气竭也,元神离也。是以三万刻,刻刻要调和,如有一刻差违,则药材消耗,火候亏缺,故曰毫差殊不作丹也。是宜刻刻用事,用之不劳,真气凝结,元神广大。内则一年炼三万刻之丹,外则一身夺三万年之数。大则一日结一万三千五百息之胎,小则二时行八万四千里之气。故曰:夺天地一点真阳,采日月二轮之气,行真水于铅炉,运真火于汞鼎,以铅见汞,名曰华池;以汞入铅,名曰神水。不可执于无为,不可形于有作,不可泥于存想,不可着于持守,不可枯坐灰心,不可盲修瞎炼。惟恐不识药材出处,又恐不知火候法度。要须知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此窍者,非心非肾,非口鼻也,非脾胃也,非谷道也,非膀胱也,非丹田也,非泥丸也。能知此一窍,则冬至在此矣,药物在此矣,火候亦在此矣,沐浴亦在此矣,结胎亦在此矣,脱胎亦在此矣。夫此一窍,亦无边傍,更无内外,乃神气之根,虚无之谷,则在身中求之,不可求于他也。此之一窍,不可以私意揣度,是必心口传授。苟或不尔,皆妄为矣。今作此《金丹四百字》,包含造化之根基,贯穿阴阳之骨髓,使炼丹之士,寻流而知源,舍妄以从真,不至乎忘本逐末也。夫金丹于无中生有,养就婴儿,岂可泥象执文,而溺于傍蹊曲径?然金丹之生于无也,又不可为顽空。当知此空,乃是真空;无中不无,乃真虚无。今讲此数语,当细味之。

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真土,身心寂不动。

虚无生白雪,寂静发黄芽。玉炉火温温,鼎上飞紫霞。

华池莲花开,神水金波静。夜深月正明,天地一轮镜。

朱砂炼阳气,水银烹金精。金精与阳气,朱砂而水银。

日魂玉兔脂,月魄金乌髓。掇来归鼎内,化作一泓水。

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龙虎交会罢,金鼎产玄珠。

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

木汞一点红,金铅三斤黑。汞铅结成砂,耿耿紫金色。

家园景物丽,风雨正春深。耕锄不费力,大地皆黄金。

真铅生于坎,其用在离宫。以黑而变红,一鼎云气浓。

真汞出于离,其用却在坎。姹女过南园,手执玉橄榄。

震兑非东西,坎离不南北。斗柄运周天,要人会攒簇。

火候不须时,冬至岂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虚比。

乌肝与兔髓,擒来归一处。一粒复一粒,从微而至着。

混沌包虚空,虚空包三界。及寻其根源,一粒如黍大。

天地交真液,日月含真精。会的坎离基,三界归一身。

龙从东海来,虎向西山起。两兽战一场,化作天地髓。

金花开汞叶,玉蒂长铅枝。坎离不曾闲,乾坤经几时。

沐浴防危险,抽添自谨持。都来三万刻,差失恐毫厘。

夫妇交会时,洞房云雨作。一载生个儿,个个会骑鹤。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士。元代著名书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赵孟钜簧卧洌硎潭主,终生在坎坷忧患中度过,仕隐两兼。他身出名门,系宋太祖赵匡胤之子秦王赵德芳的十代孙,自幼生活在一个诗礼传承的大家庭中,饱览精要。在他23岁时,元军进攻临安,恭帝投降,南宋败落。外患内忧,国仇家恨,作为一个前朝的落寞王孙,赵孟钪挥泄橄缦芯樱毙南耙铡T湮文撩褡逅瑁黄渫持握叨灾行娜战ツ锨ǖ拇澄幕奈粗亍T雷婧霰亓姨厣韫倮簦钇涿磕辍胺钰逊靡乓萦诮稀薄V猎十三年,赵孟畹仁嗳耍煌萍龈雷婧霰亓遥悦项立即受到元世祖的赞赏,给予种种礼遇,官至从四品的集贤直学士。其后还被提升为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官至从一品。赵孟钔砟昝院眨奈难逶凇锻蓟姹肥⒃匏叭偌释醭暮!薄

明人王世贞曾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基本上客观地道出了赵孟钤谥泄婊飞系牡匚弧N裁此嫡悦项是开元代文人艺术先河之人呢?因为,他提出用古代绘画风格去改变南宋的绘画风格,指出绘画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摹古”,并将“摹古”发展成为元代绘画的主要风格。历史上每遇沧桑变易之际,文化颇易失范,人们往往以史为鉴,从古代的启示中去寻找医时治弊的良方,如孔子的“克己复礼”、魏晋“竹林七贤”的返朴归真、唐宋的“古文运动”等,重视传统成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赵孟钐岢澳」拧钡某龇⒌阋嗖焕猓莆蕴啤⑽宕捅彼蔚囊帐跷玫囊帐酢R蛭杏埂⑷峋病⒌荨K滥纤我帐酰蛭绽⑾展帧⑺鱿概ㄑ蕖U悦项第一次提出,古意,是鉴别艺术作品高下的标准。

中国社会发展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轮番统治的历史,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培养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观,因而,在历史上也形成了不同的主流文化。宋代,重文轻武。元代,则重武轻文。在上层社会对精神文化意识相对轻视的文化背景下,元代的文人墨客选择了归隐,他们在异族的统治下对国家、社会失去责任感,充满了悲凉、绝望、苦闷。于是,他们隐居山林,将一腔愁苦和悲怨都凝聚在画笔上,开创了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高峰。可以说,元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文人墨客的归隐逸志生活休憩相关。白居易曾在他的诗作《中隐》中曾论“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意即归隐,也有高下之分。历朝历代有诸多隐士虽身隐山林,但心在庙堂,谓之放隐。而元朝的诸位隐士,在诸多环境的限制之下,虽身在庙堂,处于喧嚣的时政之中,心志却已归庙堂,隐身于朝野,这才是真正的隐者,谓之高隐。而与之相呼应,元代山水绘画的评价标准就是“高逸为上,放逸次之”。而朝野一生的赵孟羁伤凳窃婊帐醯南确嫒宋铩

《元史》本传讲,“孟钭Ψ至フ嫘胁菸薏还诰沤瘢煲允槊煜隆薄T抻很高。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王世懋称:“文敏书多从二王(羲之、献之)中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至书碑则酷仿李北海《岳麓》、《娑罗》体。”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于篆书,他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能在继承传统上下苦功夫。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他是集晋、唐书法之大成的很有成就的书法家。同时代的书家对他十分推崇,后世有人将其列入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明代书画家董其昌认为他的书法直接晋人。

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钊茨芫扛魈濉:笫姥д悦项书法的极多,赵孟畹淖衷诔省⑷毡痉浅7缧小

赵孟钤谥泄榉ㄒ帐跏飞嫌凶挪豢珊鍪拥闹匾饔煤蜕钤兜挠跋炝ΑK谑榉ㄉ系墓毕祝唤鲈谒氖榉ㄗ髌罚乖谟谒氖槁邸K胁簧俟赜谑榉ǖ木郊狻K衔骸把橛卸,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在临写古人法帖上,他指出了颇有意义的事实:“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重要的启示。

赵体楷书的特点,概括有三:

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

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

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传世书迹较多,有《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传世画迹有大德七年(1303)作《重江叠嶂图》卷、元贞元年(1295)作《鹊华秋色》卷,图录于《故宫名画三百种》;皇庆元年(1312)作《秋郊饮马》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松雪斋文集》十卷(附外集一卷)。

父与翚(1213-1264)字中文,号菊坡,好书画,收藏甚富。妻管道昇,亦善书画。弟孟*,字子俊,能作人物、花鸟。子雍亦工画,赵家艺风,世代相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