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得一口一口吃,坑要一个一个挖

上周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高大伦院长

登上CCTV1《开讲啦》,

讲述了“考古那些事儿”。

我们之前已经悄悄“剧透”了一些内容,

很多观众表示非常期待。

其实高院长除了在节目里当“段子手”,

更重要的是作为“考古人”发声。

他到底讲了哪些精彩内容呢?

一起来看看吧!

1、“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江口沉银”究竟是怎么回事?

去年以前,所有的朋友见到我都会问一件事儿,三星堆是你们挖的吗?那究竟怎么回事儿呢?但是,从去年夏天开始,很多朋友见到我会问,“江口沉银”是怎么回事儿?

彭山这个地方三百多年来有一个传说: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传说,明朝末年,张献忠进川以后,撤离成都的时候在彭山和四川的地方军阀打了一仗,战败之后他携带的大量的财物沉在水底。当然,民间传说不一定就是那回事儿。所以说,当2005年在距成都几十公里远的岷江里边有人打捞出木鞘,木鞘里面装了银锭,这种情况下我自然就联想到之前听到的传说。又过了几年,由于挖沙挖出了更多的东西,我们就想进行考古发掘。但是,白茫茫的一片江面,特别是夏天,远远看去都看不到头。因为水下考古的技术要求、专业要求、人员要求和设备要求跟陆地发掘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更得做准备。如果要去打捞,要去发掘这些东西,还得要做准备。

2、“江口沉银”内水考古拓展了中国考古的新领域。

直到2016年,我们觉得时机成熟了,在岷江里边扎了一条一千多米长的围堰,围起来以后把水抽干,然后进行传统的田野考古方法,即使是这样,这项工作也是前无古人的。首先,三米深的水我们要把它抽干,下面有三米厚的沙石要把它掀开,然后还有两米厚的沙尘,而东西在最下边。通过了一百天的发掘,我们一次性发掘了上万平方米的面积,收获非常大。出水了三万件以金银器为主的,明代江口之战战场遗址的文物。这个遗址有多大呢?初步估计一平方公里,相当于一百万平方米。我们挖了两年,发掘了多少呢?两万平方米,百分之二。

这个遗址的发掘,确确实实印证了三百多年的一个传说。它的意义在哪里?内水考古,我们是拓展了中国考古的新的领域。中国内水的面积有多大呢?大约三十平方公里。大家都知道洞庭湖发生过很多战争,赤壁也发生过战争,很多大城市城边上的码头都有很多遗迹。以前没有人注意,或者说注意到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现在我们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到中国内水的水域下边,埋藏着大量、各个时期的各种文物。

当然,“江口沉银”印证了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但是,考古学的研究不仅仅是补充历史,事实上要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来写历史。

3、三星堆遗址和中华文明起源有什么关系?

迄今为止,做研究的人形形色色,但不管是做什么研究,事实上都是在探究五个大问题:第一个,宇宙的起源;第二个,地球的起源;第三个,生命的起源;第四个,人类的起源;第五个,文明的起源。有幸的是我们考古人就占了其中两个——人类的起源和文明的起源。文明的起源是研究我们人类怎么从原始人到后来变成彬彬有礼的人。我从哪儿来?我的祖先在哪里?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知道的。我们四川人可能会问,三千多年前,四川是个什么面貌?四川人又从哪儿来了,又到哪儿去了?这个就要探究四川的三千多到四千多年前的古遗址,就要探究三星堆遗址。

三星堆,事实上我本人最开始是一个旁观者。我记得1986年,就是三星堆祭祀坑被发现的时候,我正在四川大学考古教研室当老师。听说这件事以后,教研室当然要组织去看。在参观三星堆以前,我觉得自己在同龄人当中还算跑得比较多的。因为我在西安西北大学读了三年的研究生,还到北京跟着我的老师念了一段时间的书。但是到坑边上一看,我一下就蒙了。那些没有想到的东西一下呈现在你的眼前,有些与中原相关,有些东西是从来没有见过的,非常震惊。

特别是第一号坑出来一个金杖。一百四十三厘米,七百多克,看到那么精美的纹饰,非常振奋。四川的历史大家是最迷茫的,但古蜀的历史是大家知道最多的。李白的《蜀道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古蜀国的两个国王,一个叫蚕丛,一个叫鱼凫。大家自然就能联想到鱼凫的形象,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呢?它是一只鸟托着一支箭,箭头已经射在一条鱼的身上。这只鸟是钩喙,蹼脚,鸭子那种脚,水鸟,它要在水里边能站稳。那么大家自然就能联想到鱼凫王,与古蜀国的历史传说是相关的,非常振奋。

第二号坑出来什么?纵目面具。纵目不是竖着长,纵目是长目,瞳孔很长,我们猜想,他可能认为他的祖先的眼睛能看得非常之远。第二个,嘴那么大,他不应该是人吧,但是他也不应该是兽,因为他是钩鼻。不是人,不是兽,是什么?我们就想很可能是禽类。哪种禽类的眼睛看得远?鸟眼,鹰。当时的成都平原应该是河流纵横,沼泽到处都是,所以它的水禽也比较多。比方说你到埃及,古埃及很多狮身人面,因为在埃及、在非洲,最凶猛的兽就是狮子。而在我们那一带,猛禽里,鹰是最凶狠的。所以这样看的话,两个祭祀坑出来的东西都与鸟有关,鸟图腾,鸟崇拜。古时候人认为我的祖先跟哪一个猛禽,哪一个飞物有关系。当然这个不是望形生义,我们还有很多文献记载的证据,以及这些器物的分型、分式的研究。

中国最大的、最重的青铜器是什么?后母戊鼎。次大、次重的是哪一件呢?神树。现在看到的是残的,有七百九十公斤重,但如果它是完整的,我觉得它的重量有可能超过后母戊鼎。但是如果要讲奇特,讲文化内涵,讲它后面的意义的话,也许这一件更浪漫,更神奇。为什么?《山海经》里边记载说,古代的东西方各有一株树,早上太阳从东边的树升起,下午落山掉到另外一株树上。东边这株叫扶桑,西边的叫若木。扶桑,扶桑,就这样来的。但是这个树是什么形状呢?为什么有这样一个传说呢?不知道。三星堆就把这根神树给挖出来了。九只鸟分三层,最上一层残了,那么这个器物如果加上顶上一只鸟,就十只鸟,十只鸟刚好想到我们古代十个太阳的传说。但这个传说有多久远呢?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淮南子》,再早可以追溯到也许是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但也有人说是汉代的,再一找我们追到了三星堆。三星堆,再早,追到哪儿?我告诉大家,良渚文化的玉琮上就有鸟托着太阳。再一找,河姆渡有一件器物上还有两只鸟托着一个太阳,它们叫双凤朝阳。从六七千年的文化上关于宇宙的认识来看,一直到今天,这六七千年来,我们这方面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4、三星堆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最理想的标本。考古最重要的是,通过考古发现来写历史。

世界几大古文明,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的古文明是五千年到今天延续不断的,但我们最不清楚的是五千年到三千年这一段。考古学在这一段的研究,不仅仅是一种补充历史,事实上我们要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来写历史。看三星堆的意义,不是仅看它的器物有多厉害,而是要放在中华文明形成的探讨上看。三星堆研究的功夫,一定意义上还是在坑外,天天纠缠那个坑的东西,未必能解决很多问题。

那么进入2000年以后,我自己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我从一个旁观者、参与者,有幸成为了组织者,进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我们做了统一的部署,第一个,如果是个国家,是个文明,有没有宫殿?有没有大型墓地?有没有青铜作坊?有没有城门……等等一系列问题,于是我们开始规划。首先,我们在城的西北角找到了一个南方最大的一个建筑遗址,单体建筑的面积将近上千平方米,有人认为就应该是宫殿遗址了,当然各方面的专家们正在研究。第二个,我们在北边通过发掘把北城墙给找到了。九十年代初就发现了城墙,断断续续的三段东、西、南,现在,我们把北城墙给找到了,这个城就封闭了。封闭的面积多大呢?大约是四平方公里。四平方公里是个什么概念呢?比郑州商城还要大。所以说,这个在今天的中国范围之内,南方足以和郑州商城的面积抗衡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城了。那这个城外有什么东西呢?一个城里边住的一般都是贵族、统治者、军队、高级工人等。他们吃的从哪儿来?穿的从哪儿来?城外应该有人的。那么通过最近十来年的寻找,三星堆城外往什邡方向走,我们找到了几十处聚落遗址,跟三星堆同期,甚至还有早于三星堆的,当然也有晚于三星堆的。这样的话,三星堆古文明的面貌就逐渐丰满起来了。

那么再追溯哪儿去了?我们把它追到更远的了。三星堆这样一个遗址,它和相隔北边一千五百公里的一个叫安阳的地方,在文化上是有联系的。它的青铜容器、玉器,有的就是商文化的东西传播过来的。这个不稀奇,还有一个更稀奇的。在1992年,香港中文大学开了一个会——牙璋的学术研讨会,越南也有专家参与。去了以后回来,带回来一个消息,马上就在我们圈儿里传开了,说越南也出了跟三星堆一样的东西,就是那件牙璋。大家看这样一件器物,如果两个地方,两个文化没有交流,怎么可能出相似的东西,不可能的事儿。所以它一定是有交流,有影响的。

2004年我到广西去参加它的博物馆成立七十周年。他们就组织边境游,去了越南的河内。到越南的国家博物馆里一看,十多年前看到照片的东西就在它展柜里边。在游览结束后的座谈上我就提出来:我们能不能到越南这来发掘一下,找一找?他们说,找什么?我说,找越南的“三星堆”。越南国家博物馆馆长非常痛快地答应了。旁边同行的中国同行还说,高某人大概有点天方夜谭,异想天开,这个怎么做得到啊。但是,我们回来之后院里边就讨论研究,大家觉得既然越南同行欢迎我们去,就值得去我们也应该去。于是,我们就有了越南考古之行,后来才知道,那是中国内陆省份第一次在国外独立地进行考古发掘。

如此一来,三星堆北边和一千五百公里以外的文化存在交流,以南,到越南北部,河内的西北部,大概也是一千多公里,也有交流。可想而知,三星堆这个古文明影响有多大!

5、考古研究,是你越研究,越发掘,越觉得你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个事业是无限的。

八十年代,美国哈佛大学张光直教授,他是研究中国青铜时代的专家。他说,几十年来,从中国传来了很多重要的发现,比如兵马俑、马王堆、睡虎地,这些发现很重要,但是这些发现,仅仅是在我们既往的知识基础之上增加了一点点知识。兵马俑很厉害,但是它就在始皇陵旁边新发现的一个,对吧!马王堆,它是汉代的一个墓。但是,他说夏商周这个阶段的重要遗址的发现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它的发现,足以造成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发展看法的根本改变,了解了这些,我们就知道,我们是怎么从原始人迈向文明的。

现在的中国区域内,从原始迈向文明阶段,在中原地区这两千多年夏商周的文化中心迁来迁去,而只有在我们西南地区三星堆这个地方,两千多年,一个文明在这个地方孕育,在这个地方诞生,在这个地方成长、发展,达到高峰,然后走向衰落,融入中华文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国研究文明起源、文明形成、文明发展,最理想的标本。

而这个遗址它的面积是多大呢?十二平方公里,一千二百万平方米。我们发掘了多少呢?发掘了一万平方米,千分之一左右,我们并没有把三星堆所有的谜揭开,解开了一个谜,还有更多的谜等着。我们还要向更远的地方去寻找,跳出三星堆来看三星堆,要做的工作还非常之多。我们做不完,我想诸位有志于搞考古,到你们退休的时候也做不完。饭得一口一口地吃,工作得慢慢地做,有计划地做。考古发掘,考古研究,是你越研究,越发掘,越觉得你的生命是有限的,而这个事业是无限的。

所以说现在不管是长江下游的,黄河中上游的,还有西南地区的,我们共同都在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以及它进入文明阶段后的发展,我们在寻找更多的考古信息来充实它的脉络和特点。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我们比张光直说的那个时代,对我们如何跨进文明的门槛更加清晰了,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