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被某些历史文章所误导了,揭秘实力最强的曹魏缘何先被灭国

可能有不少人会提出疑问:在历史上,蜀国亡于263 年,魏国亡于265 年,吴国亡于280年,三国中最先亡国的应该是蜀国而不是魏国,是不是搞错了?其实,魏国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轮番执政的时候,就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先是在254年,司马师废掉了魏国第三任皇帝曹芳,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第四任皇帝,司马师独掌大权;其次在260年,司马昭派人杀死了曹髦,另立曹芳为魏国的第五任皇帝,曹芳、曹髦不过是傀儡而已,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魏国是三国中最先亡国的。

三国时期,魏国的面积最大,人口最广,将才最多,实力最强。随着数十年的战争消耗,到了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当时蜀国仅有28万户,人口约94万;吴国只有52. 3万户,人口约230万;魏国有103万户,人口443. 28万,但是却偏偏最早被司马氏篡了位,亡了国,这让很多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感到不可思议。其中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篡位的负面影响。魏国的最初奠定者曹操,一开始是东汉的 官员,但后来却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持朝政,让汉献帝成了傀儡皇帝,自己虽然迫于形势没有敢称帝,却暗示让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立魏,取而代之,曹操死后,曹丕继承其位,便强迫汉献帝把皇位“禅让"于他:尽管曹丕在篡位过程中,为了堵住众人之三番两次的表示谦让,做足了表面文章,但最终还是颠覆了汉朝四百年的基业.自己当上了魏国的第一任皇帝,曹丕的这种作为,为后来逐步崛起的司马氏做出了榜样:只要实力强大,条件允许,就可以取而代之。后来曹氏衰败,司马氏崛起,司马氏取而代之,司马炎篡夺神器的恶性循环再次上演 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人才的严重匮乏。曹操在位时,很注意招贤纳士,文臣武将 蜂拥而至,且多为心腹。到了曹丕、 曹睿时代,他们则更看重曹氏家族的将才,没有及时发掘外姓的能臣,人才相当匮乏,军事指挥上几乎完全依赖司马懿,甚至出现了出兵打仗全靠司马懿一人支撑的尴尬局面:魏国的将才或者说是人才虽然不少,但心腹却很少,绝大多数都站在司马氏这一边,唯司马氏之命是从。后来的邓艾、钟会,则是司马懿父子发 掘的杰出军事人才。魏国在人才方面已经被司马氏架空了。

三、特殊的位置。魏国地处广袤的中原地广人多,人口密集,经济强盛,是每一个有野心的人物都垂涎已久、望眼欲穿的地方。可以说,谁占领了中原,谁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霸主。因此,中原成了有野心的人最想得到的地方,其他的弱国、小国都虎视眈眈,一有机会就发起战争:诸葛亮为了夺取中原,曾六出祁山。姜维为了实现诸葛亮夺取中原的遗志,曾九伐中原。作为当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点。灭了公孙渊以后,司马懿得知曹睿病危,没有在辽东那个破地方久住,就忙着班师回朝,急匆匆的赶回到了中原,以防中原这个好地方被他人占了去:如果说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中原就是杰出政治家的首选良所。

四、用人的严重不当。曹操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了曹丕,并安排 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四人辅政:曹操对司马懿是很有戒心的,但是考虑到司马懿军事才能卓著,如果不用他,自己死后儿子篡位,势必会引起蜀国和吴国的激愤,如果吴蜀两国联合起来就很难对付,只好派曹洪、陈群、贾诩来制约司马懿,即使司马懿有很大野心,也形不成气候。曹丕做了七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睿,安排曹真、曹休、陈群、司马懿辅政。司马懿虽然和曹丕是好朋友,但曹丕深得父亲教诲,对司马懿也是有戒心的,安排了曹真、曹休、陈群来制约司马懿,也是正确的。曹睿做了十三年皇帝后,把皇位传给了曹芳,却安排了司马懿和曹爽两个人辅政。曹睿在这个问题上就显得不是很明智了,不但把司马懿定为首辅. 而且只安排了一个无能的曹爽来牵制司马懿。作为四朝老臣,司马懿在魏国的地位和影响是无人能及的,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付一个曹爽简直是绰绰有余,于是借曹爽外出之机,抓住机会一举消灭了曹爽,终于掌握了大权,司马懿死后. 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更是肆无忌惮,索性废了曹芳,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