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得不到重用的三大名将,你感觉哪位最悲惨?

今天我们说一说历史上得不到重用的三大名将,你感觉他们之中哪位最悲惨?

第三位、廉颇

长平之战,秦军偷换主力,而赵国也将廉颇换下,把赵括任命为新的将军,率领赵国的军队去攻打秦国。赵国的运气实在太不好了,赵括没什么实际的作战经验,对打仗没什么具体的概念,只知道按着书本上的来,不知道变通,偏偏又遇上了对方是白起领队,赵国在长平惨败,白起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而此次主帅赵括也于长平被杀。廉颇便是在这次赵国最为关键的战役,被撤换下来的,赵国在此战后几近灭国,损失惨重,廉颇作为一名老将,心里如何是滋味。赵孝成王在人们的骂声中死去,新任君主赵悼襄王立,跟他父亲一样不辨忠奸、有眼无珠。

司马迁在《史记》记载:“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从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廉颇仍然不受重用,自知闯祸的廉颇也不好跟赵国交代,只有出走到魏国。虽然最后楚国悄悄派人去接廉颇为楚国做事,但终究没有做出什么功绩,曾经辉煌至极的赵国大将在异国他乡默默死去,廉颇至死都没能再为赵国效力,不得不说是他的遗憾,也是赵国的损失。

第二位、狄青

狄青是北宋仁宗年间著名的军事将领。狄青生于公元1008年,卒于公元1057年,享年50岁。狄青是山西人,因骁勇善战,人称“面涅将军”。纵观狄青生平,一共可分为四个阶段。狄青在一个贫寒的家庭出生。狄青16岁的时候,因代兄长受过,狄青入京当兵。北宋著名的两位名将狄青和岳飞最后的结局都十分凄惨,俩人都被冤屈致死。众所周知,岳飞被秦桧扣上了“莫须有”的帽子,最终被赐死。那么,狄青怎么死的呢?后人总结狄青之死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从北宋政治环境来说,北宋朝廷重文轻武,虽然狄青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但还是比不上一纸文凭的重要性。

范仲淹认识狄青时,曾赠送《左氏春秋》给狄青,提示狄青不光要在军事上出彩,文学建树也同等重要。狄青自知出身卑微,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况且,狄青常年在外带兵作战,很少有时间来补充文学知识。即使狄青“士别三日”,但朝廷官员们也不会对他“刮目相待”。狄青凭借骁勇善战的能力,得到宋仁宗的赏识,这引来了其他官员的嫉妒。狄青战功过于显赫,必定会招来他人嫉恨,这为狄青之死埋下了伏笔。

第二,狄青不懂得官场规则,这也成为他被冤死的重要因素。狄青常年带兵作战,回到朝廷的机会少之又少,因文化浅薄,他尚未意识到官场生存规则。狄青不懂得笼络官场人心,所以他被诋毁和冤枉时,几乎没有人为他辩解一句。

第三,狄青功高盖主,让宋仁宗意识到了危机性,这一点成为狄青之死的根本原因。当初,宋朝政权的建立就是在于发动了陈桥兵变,宋仁宗明白狄青手握军事大权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所以,在综合利弊之下,狄青被统治者抛弃,最后郁郁而终。

第一位、李广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飞将军李广

《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于是后人写道:“李将军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超凡绝伦的勇敢,以及敌人闻之丧胆的声威也通过作者的笔深深地铭刻在人们心上。”千百年来,却几乎没有几个人透过这层深厚的同情之网,冷静地全面地观察主人公的一生。实际上,这位深受后人尊敬的李将军,有名将之称而无良将之实。更准确地说,李广是一个怀有精湛武功与异常勇敢的冲锋陷阵的个体性的勇士,而并没有指挥千军万马、攻城破敌的大将之才。

总的来说,李广算不上旷世名将,但他也却有自己得独到之处。他成名于七国之乱,之后也名扬四海,但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封侯。他最有可能封侯的时候应当就是七国之乱了,可却阴差阳错,错过良机。他为人有任侠之风,好恶形于色,虽有些许功劳,终不能长久。他在御边上也算有功绩,但在草原上却注定会吃军纪散乱的亏。说到底他的能力也当以封侯,但若不封却也无话可说,终在最后一战中,失望自杀。倘若李广有卫霍的能力,即使没有这么大的功绩,也多半能封侯,可惜他只有关内侯的能力,却有阴差阳错,屡失良机_。这大概才是他感叹命运的原因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