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李牧不被赵王赐死,他和白起战场相遇,谁会赢?

李牧确实是战国后期非常重要的将领。有史家把他和廉颇、王翦、白起并称为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可见他的实力。

战国后期,在军事上真正能够和秦国抗衡的,只有赵国。而赵国之所以能够在军事上和秦国抗衡,一是从赵武灵王开始,实施军事改革。这个军事改革的内容很多,最著名的就是胡服骑射,学习匈奴的经验,从装备和战法上彻底改变。二是从赵武灵王到赵惠文王到赵孝成王三代君王的积累。三就是因为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军事天才。

赵国最终败给秦国,客观上确实与廉颇不再受重用,李牧被杀有非常大的关系。白起坑杀赵国40万人,正是在廉颇被解职,而李牧又被杀的情况下发生的。可以说,如果李牧活着,或者说廉颇指挥这场战争,战争的胜负真的很难说。

不过,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非常多的,将领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也并不一定靠将领厉害就能够打赢。廉颇之所以被解职,根本的原因是他认为,赵国不适合主动出击和秦国对垒,而只能守不能攻。廉颇在这里说了一个很明确的事实,就是赵国的整体力量上是打不赢秦国的。如果和秦国硬打,肯定是会失败的。

那么赵国为什么和秦国硬打,打不赢呢?主要的原因是,赵国在综合国力上远远低于秦国。秦国当时为什么那么厉害?除了军事上成功外,他的国家是非常富裕的,秦国有百二秦川,这里出产非常丰富,粮食产量很高。同时水利设施也非常好。

说到水利设施,还不得不说郑国这个人。当时韩国为了拖住秦国的军队,派郑国去给秦王说让秦王修水利设施,秦王果然派了10万军队跟着郑国修水利设施,而且花了十年的时间来干这个事。但是虽然拖住了秦国10万军队十年时间,最终却让秦国成为鱼米之乡,为后期灭六国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除了这个因素外,赵国从赵悼襄王开始,国内发生了内乱,这个内乱让赵国自乱阵脚。本来当年之所以还勉勉强强能够和秦国抗衡,是因为有贤明的君王和卓越的大将。现在君王不贤明了,大将被杀的杀,死的死。最后在军事上败给秦国,几乎是一定的。

从这里的分析我们看出,就算李牧和白起在对决中能够打败白起,但那也只可能是一两场战争的胜利,最终肯定是会失败的。

最后,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李牧在战国后期打出名气,主要是他在对抗匈奴上,他和秦国的战争并不是很多,所以就算他和白起打,我们还真的不好评估,他了解秦国军队的程度,能不能够打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