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要北伐?

民族复兴2030 历史风云

提起诸葛亮,想必大家对这位蜀汉丞相一定非常了解。诸葛亮为蜀相14年,呕心沥血,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这其中,他做出的最大的功绩便要数前后五次的北伐了。

不过历史上关于诸葛亮是否应该北伐却也一直存在着争议。原因主要在于蜀汉虽然名义上是继承汉室的正统国家,但实际上蜀汉仅仅只占有益州和南中地区,领土大致只相当于魏国的二分之一不到,其中还有很多山地,在当时是无法开发利用的。除此之外,在人口方面,据《三国志》记载,蜀国在籍户数20万,人口大约90万,而魏国人数大约在440万人。我们要知道在人口稀少的冷兵器时代,一个国家的人口不仅直接决定了国家的收入,更是兵役的直接来源。面对魏蜀两国实力的巨大差距,蜀国主动进攻魏国,让不少人觉得是以卵击石。

不过小编倒觉得诸葛亮北伐是当时最明智的决定,个人推测诸葛亮北伐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蜀汉国势所迫。上文我们提到了蜀汉的国力是远不及魏国的,因此如果指望双方和平发展,从硬实力上击败魏国,几乎是不可能的,蜀国也只能偏安一隅,坐以待毙了。为此要想击败强敌,惟有积极北伐,通过战事的变化,逐步蝉食魏国,达到化被动为主动、以小博大的目标,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后出师表》中也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尽管作者可能不是诸葛亮本人,但也如实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二个原因小编认为是诸葛亮个人的政治抱负。我们要知道,诸葛亮是名政治家而不是政客,政治家与政客的分别就在于,政治家有政治理想,有政治追求,而政客没有。作为三国里唯二的政治家(另外一个是曹操),诸葛亮的政治理想很明确,就是匡扶汉室。无论是在卧龙决定追随走投无路但同样怀有匡扶汉室理想时,还是最后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诸葛亮心中复兴汉室的信念从来没有改变过。所以只有不断的北伐,才有击败强敌的机会,所谓“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也绝非一个口号而已。也正是怀着匡扶汉室的理想给了诸葛亮挑战强敌的决心。

所以在小编看来,诸葛亮实行北伐不仅是对敌我形势地清楚把握,更是他实现心中抱负,完成先主刘备托付的唯一办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