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爱莲说》的周敦颐,和范仲淹有交往吗?

文/彭达池

周敦颐一生基本是在州县为官,与朝廷要员接触不多。润州守丧期间则有缘与范仲淹这样的名士交游。范仲淹于景祐三年五月遭贬后连连左迁,在景祐四年左右来到润州。在这之前,范仲淹受贬期间曾在睦州体察民情,兴办州学,在苏州排涝救灾,兴办郡学,朝野内外皆传其名。在政治思想上,看不出范仲淹对周敦颐有多大的影响,但在为民请命,兴办学校,重视教育方面,两位是一致的。

王安石这时才十七岁,随父由开封东下江宁,正是少年自负、与日争辉的时候。而敦颐在龙图阁直学士指导下大量阅读与思考,应该收获颇多,已经美名在外,加上少年荆公对知识异乎寻常的兴趣,自然也就有了“足三及门”的寻访。

至于度正提到的胡宿,与敦颐颇多相似之处:胡宿为人恭谨忠实,敦颐初名惇实,也许与其性格关联。胡宿担当重任尤顾惜大体,平生以诚事主,不忍有毫发之欺;周敦颐在自己数量极其有限的著作中就大力提倡这个“诚”字,认为诚是圣人的根本。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后来《宋元学案》把周敦颐同孙复、胡瑗并列为“高平讲友”(高平即范仲淹),与守丧鹤林寺这段交往不无关系,也表明范仲淹同周敦颐之间的学术思想关系是密切的。全祖望指出有一个叫许渤的人“在润州,与范文正公、胡文恭公、周元公(敦颐)游。每日晨起,问人天气寒温,加减衣服”。《濂溪志》也说胡宿“尝至润州,与濂溪游。或谓濂溪与先生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或谓邵康节之父邂逅先生于庐山,从隐者老浮屠游,遂同受易书”。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