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作恶多端的人终究不会有好下场!

二十一世纪,经济信息化时代,倡导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这是我们每个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只有家庭和谐,社会和国家以及民族才能和谐。

在上古的春秋时期,亲弟兄之间为了争夺权力,最后兵败身死。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情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发生,但历史的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我们后世人只能以此为鉴。

诸侯郑国国君郑庄公,有一个同胞兄弟叫郑叔段。比庄公年小三岁,小时候母亲特别宠爱叔段,可以说是娇生惯养,形成了叔段任性妄为的品行。

按照周朝礼制,国君的继承人必须是嫡长子。庄公寤生就是嫡长子,在父亲郑武功薨后,他继位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

庄公继位不久,母亲就向庄公为叔段请求封地,要求把叔段封到制邑(河南荥阳的虎牢关),庄公认为这个地方曾经死过人,不吉利。他让母亲除了制邑外的其他地方都可以。史载:“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惟命。”

这段话反映出庄公对叔段还是很疼爱的,不愿意兄弟到一个死过人的险要之地去。于是母亲要求将叔段封在京邑(河南荥阳东南),庄公欣然答应。

叔段到了京邑,当地百姓称他为京城太叔。叔段其实一直有造反之心,在母亲的怂恿下,这种反叛之心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冲动。

太叔在京邑大造宫殿,城墙高出规定的尺寸。按照先王之制,都城之外的大都市城墙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城市城墙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五分之一,小城城墙不得超过国都城墙的九分之一。

而叔段在京邑的城墙边长超过了三百丈。大夫祭仲得知此事后报告庄公说:“太叔这样违反礼制,是要造反。蔓延的草都很难清除,更何况君上宠爱的兄弟呢?”

庄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句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于郑庄公之口。他相信作恶的叔段必然不会有好下场,事先去阻止他行恶,也是无济于事的。人性的本质就是这样的,依靠劝导和阻止是无法改变事情的发生,唯有依靠结果来获得真理。

叔段得寸进尺,不久后便把京邑西面和北面的土地一部分归属自己管理。大夫子吕着急了,劝说庄公道:“国家危矣!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把权力交给叔段,二是发兵攻打叔段。”

庄公笑笑道:“不必,他自己会走向灭亡,多行不义的人,是得不到百姓拥护的。领土扩展的越多,崩溃的越快。”

太叔在京邑练兵,时机成熟后,准备发兵攻打都城。郑庄公获知叔段发兵日期,立马派子吕率领二百乘兵车征讨京邑,此时的京邑百姓也公开反对太叔。太叔大败,逃往鄢陵(河南鄢陵),庄公大军追击到鄢陵,叔段逃往共国,最后死在了此地。

心怀不善的人,一定是过于无知的人。社会中出现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欺骗纯善良心的人,或许一时间能够获得利益,但我相信这从长远来讲,一定不是一条正道。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后,毛主席说过这样一句话:“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