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刘邦身边的人,为什么都是治国的大才呢?

看历史的时候,我们往往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只关注那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认为国家的运转,靠的是这几个大佬,就拿题主的这个问题来说,很明显的就是这个错觉产生的误读。

刘邦的“狐朋狗友”在十几年的战斗生涯中锻炼出来了很强的管理能力,业务能力,具有非常强的实操经验,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正好也符合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他爱喝酒,爱吃狗肉,樊哙是屠狗的,刘邦老喜欢到樊哙家去蹭吃蹭喝。起义之前,刘邦是泗水亭长,萧何、樊哙、任敖、卢绾、彭越等人成天与刘邦鬼混,吃吃喝喝游手好闲。因此看起来他们就是刘邦身边的 “狐朋狗友”。

楚汉之争刘邦大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其实在楚汉战争前,刘邦可以说是屡战屡败,频频北退。但是刘邦这个人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用,注意纳谏,所以他手下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尽管他的将领们出身都不高

然而这些人才,虽然是人才,却都称不上治国的大才!他们是领兵的高手,是处理阴谋诡计的高手。领兵自然不用多说,而阴谋诡计大多会被我们忘记。

刘邦能从一个流氓无赖逆袭为九五至尊的西汉开国帝王,刘邦总结了自己登上皇位的主要原因。

他说:“自举事起,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刘邦的总结确实说的有道理,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乱世时期,刘邦知人善用,“狐朋狗友”各显神通,每个人的优点都得以发挥,成为了可用之才。在关键时刻总能为他出谋划策,为他冲锋陷阵。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邦最后能够战胜项羽,都是因为萧何兢兢业业补给粮草的缘故。刘邦在战争中,多次打成了穷光蛋,而每次都是萧何不厌其烦地把军队再组建起来,交给刘邦,重新战斗。也正是在这样一些过程中,训练了萧何当一个宰相的基本素质。

萧何除了在后勤保障中获得锻炼以外,他还有一次特别的进修培训。在刘邦攻下咸阳后,别人都拿金银珠宝,只有萧何去拿宰相府里的那些书本典籍。可以说,正是这些典籍,让他学到了不少本领,治国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所以,我们都不要妄自菲薄,都是两个肩膀上扛一个脑袋,谁也不比谁牛逼!谁都可能是下一个马云,下一个王健林,没谁天生就该比别人混的差,谁都可能是英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