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张四维老师《平乐堂集》遗作被王永和老师辑录

平乐堂集序

​平乐堂主人张老先生,讳四维,1924年生于甘谷县土桥村,晚年自号放浪山人,平乐堂为其斋名。2018年正月二十八日,殁于故居,享年九十四岁。先生十三岁即远赴西宁,考入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潢川中学,因聪明机敏,好学上进,而深得时任潢川中学校长王文俊青睐,亦受到时任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爱怜。十六岁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为其第十六期学员,并于次年在铜梁毕业,继而再赴潢川中学,完成未竟之学业。1945年,即高中毕业之际,因响应蒋介石"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之抗战号召,毅然参加"抗日青年远征军",入编二零六师山砲营。6月随所部开拔,将远赴缅甸。行经汉口时,亲历与日军交战。而其所幸者,日寇于是年8月投降,遂抗战胜利,故终未成行。

当此之时,举国欢庆。其以壮士扼腕断臂之心,赋诗一首,发慷慨激昂之志,抒祝捷欣喜之情。其诗曰:扬帆万里三江游,战马铁蹄黄鹤楼;弹雨枪林荡海寇,火洋血泊复国仇;渡辽渴饮倭奴血,征远思枭鬼子头;广岛弹平喜奏凯,八年国难始停休。战祸平息,向学之志尤盛。1946年,老先生考入重庆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再次入伍,被分配至国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授中校军衔。1949年底,所部在四川邛崃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暂编团二营营长。1950年8月,调十七师炮兵营当翻译,并教授美造各式战炮使用知识。1952年解甲赋闲,寄情山水而乐享田园。然而时与愿违,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定为"历史反革命",经常遭受批斗。1974年,老先生已年届五旬,却酷遭精神肉体之摧残。为此,曾自撰寿联一幅,其乐观通达,可见一斑。其联曰:身为四类,幸福难言,总是白天做工,黑夜苦战,风雨无闲,到年终评审清算,台前立站,低着头,弯着腰,打亦可,骂亦可,打骂皆可,随遇而安,坎坷生涯整半百;眼观九州,苦海无边,长期冬日无衣,大年行乞,魔劫不断,将乖运丢开放远,心境舒畅,说一场,笑一场,好也行,歹也行,好歹都行,逢场作戏,糊涂度日三十年。1974年底平反后,先后在甘谷六中、土桥初中任民办教师,无论英语、数学、语文、历史、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都教得很好,又同时会说藏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可谓全才。从教二十多年,滋兰树蕙,桃李天下。1989年政府主持编撰《新兴镇志》,历时八年完成沿革、民俗、农业、教育、企业、水电、土壤、肥料等志8部。其至晚年,仍情牵教育。2006年,吴鸿清教授在永安村创办伏羲教育实验班,得其鼎力相助。《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愚既受业,得侍于左右,观其为人也高洁如玉,处世也胸怀宽广,在职也敬业乐群,待人也真诚厚道,实为谦恭平和之君子人也。老先生曾撰《平乐堂铭》一篇,或可窥其心志也。其文曰:地不在僻,人杰则灵;位不在显,德高则尊。斯是吾堂,清平常乐。青山帘外画,夜月无际灯;谈笑皆亲友,往来尽乡邻。清闲无事,取板桥书画欣赏临摹,写屏画竹,如意留之,弗意焚之。烦闷难解,摊庄子南华诵读吟背,作诗谱曲,流畅存之,滞涩弃之。食不缺米面油盐,衣能适寒暑温凉。行可乘车,住有庐舍。通讯打电话,看戏放碟片。要知天下事,随时收新闻。不亦乐乎!不亦悦乎!春赏牡丹,夏看月季,秋吟霜菊,冬赋雪梅。出而扶杖,散步田园之间,得山水之情趣。入而坐憩,逗孙床席之上,享天伦之乐事。国政清夷,民情含和。河畅海晏,风调雨润。成康之时与?文景之世与?堂应平乐,不亦宜乎!?遗憾的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今年正月二十八日,恩师鹤驾,云翔极乐,其所留存,有诗文数卷,愚惧时日之下,失落散逸,故而整理成册,得《平乐堂集》八卷,以奉世人,或可为其生前亲朋怀念之资,亦可为文学雅士茶馀之享。虽然,有所缺漏,若能得方家斧正,则愚所幸甚!时2018年5月楳园王永和谨序所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