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来分析企业战略规划有多么重要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耳熟能详的诗词,想必大家都看过、听过《三国演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然而让我不禁的想到三国里面很多故事何尝又不是和今天经营企业的道理是一脉相通的呢,今天就在此就浅谈一下《三国演义》。以史为鉴、借古喻今,通过三国里面的一些事迹来谈一谈现代企业的一些事儿。

话说三国时代,有众多企业(地方割据势力)共同参与了市场竞争(圈地、打仗、占领地盘),其中包括曹操、刘备、孙权、袁绍、刘表、刘璋、张绣、吕布、陶谦……等等(非常多大大小小的企业),众多企业的市场竞争并非是无序的竞争,在这些企业上面,还有国家这个大BOSS(东汉王朝),虽然各个企业都是各自为政,但依然受到这个大BOSS的监管,受到这个大BOSS的制约。

那么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中,众所周知的两家企业(曹魏、蜀汉)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这时体现出一个关键点:企业战略规划。来点干货,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这种战略可以由企业自主完成,也可以借助咨询专家完成,必要时还需要邀请专业的管理咨询团队来操盘完成。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必须是可执行的,它包括两项基本内容:企业发展方向和企业资源配置策略。

扯完干货,再回到三国时期,现在来分析分析这两家企业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寡头市场,一起分享这块大蛋糕的。

曹魏:喊口号,定战略

在东汉末年,政府内忧外患并发,内有外戚(皇帝的小舅子)与宦官(太监)争权,外有黄巾暴乱(农民起义),各地方豪强纷纷自主创业(组建私人武装),抢占市场(占据地盘)。而曹操在政府公务员时期四处征战,结果借着自己的高干子弟身份(当朝太尉曹嵩之子),占据兖州(今天山东西南部一带),收编部队,吸引人才,开始创业。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很多问题,手下员工不肯卖力(直白点就是不肯卖命),差点在创业初期就胎死腹中(差点被吕布把老家都给端了)。曹操想,这怎么行啊,孵化到一半就挂了,太对不起自己这么好的项目和资源了。于是通过跟团队的一番研究思考,找到了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自己的目标不明确,没有一个可执行、可落地的战略规划。于是此时总经理(荀彧,被曹操称其有“王佐之才”)提出了一个口号,并提出了未来的战略规划方针,从此彻底改变了曹魏这家企业的命运,也因此逐渐壮大。

这个口号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什么?没听过?那这句肯定听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两者实际是一个意思,只是所处角度问题而已。曹操根据这个口号,把上面大BOSS的领导人(汉献帝)接过来安顿,给他安排大别墅(将皇宫迁至许都),给他安排一间最大的办公室(定都许都),让全天下人知道,我曹操,虽然自己创业,但还是为了国家着想,还是会安安分分的纳税,为国家提供就业,为国家创造GDP。这么好的企业那位大BOSS当然喜欢,OK,没问题,以后你出去做市场推广、抢占市场份额(讨伐各地诸侯)都会有政府背书,以政府的名义去大展拳脚吧。

也正因为如此,曹操围绕这个口号及战略方针,不断壮大,不断吞并其他诸侯(袁绍、袁术、吕布、张绣等),并实现了北方市场的垄断,一家独大。

蜀汉:前期口号喊得响,但也依然要好的战略规划

刘备刘玄德这位企业家大家耳熟能详,他白手起家,在当地小市场卖点草鞋,赚点小钱(李嘉诚也是买塑料花起家的,小手工业者不可小觑)。原本卖个草鞋没什么竞争优势,这位仁兄就一边卖一边想,突然想到了自己的企业愿景“匡扶汉室”(玄德曰:吾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从此,他跟自己的手下员工灌输的就是这种使命感,一定要振兴、匡扶汉室王朝(坚定的政府拥趸)。

口号喊的很响,也吸引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合伙人,但企业在实际运作当中,发现光凭一句口号啥都干不成,根本不知怎么执行,怎么落地(刘备从平原县被赶到徐州,又逃到北方冀州,结果又被打跑,逃到荆州)。终于在荆州的时候,刘备实在受不了失败了,就决定求教外部团队,为什么自己总是失败。于是他找到了一位职业经理人(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常自比管仲乐毅,其好友称其为“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兴汉四百年之张子房”),这位经理人堪称大咖,随便一聊就给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隆中对),借着诸葛亮的隆中对,刘备成功雄踞西蜀,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从曹魏及蜀汉两家企业的发展壮大来看,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战略方针的规划和制定,俗话说“当局着迷,旁观者清”,往往有时候企业难以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战略路径规划,常常出现迷茫,或遇到一些小问题就停滞不前。此时能够解决这一痛点的唯一途径就是寻求外部专业的咨询管理团队来进行分析策划,通过专业的设计对企业发展整体路径进行规划梳理。

哪里有阴影,哪里就有光

如今我们办企业也是一个理,不光要有满腔热血,还有具体战略规划。

转载至华太资本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