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规矩也能改?他说遵循传统礼制是美德

大家一看这个题目,马上直观的判断就是,这是一个托孤大臣,或者是权臣,否则,怎么会这么跋扈。其实,这些猜测都不对,他只是皇帝手下的一位重要大臣,最高官位才做到谏议大夫。甚至以前还做过皇帝政敌的心腹。他就是唐朝贞观年间的王珪。

王珪(571~639年),唐初大臣。字叔玠,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 。他是贞观前期的重要谋臣之一,在辅助李世民进行政治改革、选拔人才中起过重要作用。

王珪当年在太子府供事,是李建成的心腹。在太子集团没少给李建成出谋划策。

当年王珪和魏征向李建成进言说:秦王李世民功劳超过了太子,声威日重,人心所向,殿下何以自安?正好这时原来的农民军首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重新起兵,连败唐军。

于是,王珪建议说:今刘黑闼的部队不过万余人,且作战中粮草运输不便。朝廷若发大军,立即可胜,请殿下向皇上请战,率军出征,藉此立功,并广泛收集山东的英雄豪杰,扩大力量。

李建成立即接受了他的建议,向李渊请兵出征,很快就打败了刘黑闼。这对稳固太子储君的地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后来秦王李世民来个“化茧为蝶”,顺利登基。于是唐太宗就开始组建自己的政权班子。他对李建成集团的主要成员采取了区别对待、分化争取的策略。

唐太宗素知王珪有才,便重用他,拜为谏议大夫。看到唐太宗这么宽广的胸怀,对他们这些昔日政敌又如此信任。由此,他和魏征一样,都铁了心在李世民手下效力。

有一次李世民在宫中宴请几个亲信近臣,王珪也在受邀之列。当时王珪旁边有一位绝色美女在侍宴陪酒。她是庐江王李瑗的姬妾,李瑗因谋反罪被诛杀后,这个美女就被“籍没入宫”,进入李世民的后花园。

酒酣耳热时,唐太宗指着那个侍女说:“庐江王不是东西,当初因为贪图她的美色,就杀了她丈夫并把她纳为小妾,如此暴虐无道的小人,哪有不灭亡的道理!”

王珪听完后一言不发,忽然站起身来,毕恭毕敬地问了皇帝一个问题:“陛下认为李瑗这么做,是对还是不对?”

李世民微微一笑,有些心不在焉的说道:“这还用问?杀人之夫而夺人之妻,这种事你还问对不对?”

王珪并不直接回答,而是给李世民讲了一个古代《管子》中记载的小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出兵攻占了毗邻的一个小诸侯国郭国。几年后齐桓公经过此地,问当地父老:“郭国为何灭亡?”父老说:“因为国君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大惑不解,问道:“照各位所言,你们的国君是位贤明的君主,又怎么会亡国呢?”父老回答说:“国君知道什么是善,却不去做;知道什么是恶,却不能改,所以灭亡。”

故事讲完,王珪话题一转,直接进入了正题:“而今,这位美女仍然在陛下左右,臣还以为陛下认同李瑗杀夫夺妻的做法;如果陛下认为他的做法是错的,却仍旧留着这位美女,那就叫‘知道什么是恶,却不能改’!”

李世民一开始听着故事津津有味,到最后包袱扔到了自己的头上,立马错愕住了。稍倾,突然爽声大笑:“绕来绕去绕到我这里来了?罢了,我就做个知恶能改的明君吧。”马上下诏,把这位美女送回了家乡。

这件事情办完以后,酒宴继续。气氛并没有破坏,唐太宗开始天马行空发挥起来。

他先是标榜自己:“刚才你所谈论的,一下点中我的过失。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永享安定太平的。然而,他们的愿望都没有实现,不是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过错却不能改正的缘故。现在我有过错,你能直言不讳,我也能知错就改,何必担心国家不能长治久安呢?”

标榜完自己是多么的善纳谏言后,又对王珪鼓励一番:“你如果一直做谏官,我必定永远没有过错。”

王珪的儿子王敬直娶南平公主为妻。当时宗室各公主下嫁到大臣家时,不行家礼。

王珪知道太宗皇帝重礼仪,便说道 :“如今皇帝圣明,行为举止都遵循礼制。我接受公主拜见,不是为自身荣耀,而是要显示朝廷的美德。”他和妻子端坐于上,让公主行拜礼。

此举后来得到皇帝的赞同,称赞他家规有矩。从此开了先例,以后宗室公主下嫁均向公婆行家礼。

结语:其实,看到这里,前面的问题已经有答案了。王珪之所以能够直言,能够改变皇家多年的旧规矩,不是因为他有多跋扈,也不是皇帝有多软弱。而是当时贞观初期确实有风清气正的政治风气。皇帝努力要做个明君,大臣直言为了国家建设。所以说,“贞观之治”的成果不是白来的。不管哪朝哪代,只有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才能够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治理好。大家觉得是否是这个道理?

参考资料:《贞观政要》唐·吴兢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