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前日本实力不如美国为何主动挑起战争?两点因素无法避免

日本为什么不顾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发动针对美国的战争,个中原因,即有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需求,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已对大国博弈中的丛林法则有了深刻了解,因此不惜代价的要跻身于“食物链”的上端。而二战前,正处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过渡阶段,能源和原材料资源供应,决定了国家工业发展、战争机器的顺畅运行!因此,在美国因日本触动其利益,以断绝原油和钢材相威胁时,战争就已迫在眉睫。

也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日本分别制定了“北上”和“南下”,夺取资源产地的作战计划,在“北上”与苏军的对抗受挫之后,“南下”撩拨英美就是当然不二的选择了,在这个阶段,德军在欧洲的胜利,也给日本带来英美“外实内虚”,缺乏战斗意志的错觉。

如果我们再深入分析,还会发现二战中日本的惨败,有其历史必然性。日本是个有忧患意识的国家,但问题在于,对于如何正确的找回安全感,长期以来却设定了一个错误的国策,把征服西边大陆作为目标,不论是北上还是南下,都是为了打出一个战略缓冲区,将苏联和英美势力隔离在外。

然而在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战略目标面前,任何周密的战术部署,都将与最终结果背道而弛。再一个原因,就绕不开日本这个民族的“根性”,其中不乏“孤掷一注”的赌徒心态,不论是、甲午战争还是日俄战争,都寄希望于通过“决战”赌国运,企图一蹴而就,扭转局面。

因此,日本在屯积了“大和”战列舰、“赤诚”、“加贺”航母为核心的决战武器之后,就不惜偷袭珍珠港,点燃了太平洋战争的导火索,最终无可挽回地走向战败投降的不归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