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纠大秦,杀神白起为何冒天下之大不韪杀降30余万赵国士兵?

春秋战国,分分合合几百年,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春秋时代,是战乱频仍的战国时代

在战场之外,两国合纵连横也都用尽了浑身解数,最终,秦国战胜了赵国,并且白起坑杀了赵军士卒三十余万人。一场战争打得赵国全军覆没, 而战胜的秦国也不是那么好过。在之后的奏报中白起写道:秦国内空。

​首先呢,长平之战主要争夺的目标,是在战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上党地区。

上党地区主要在山西东南部,古潞、泽、辽、沁四州,即今天的晋中市榆社左权,长治市,晋城市一带。称其为上党地区,是因为此地“地极高,与天为党”,是兵家必争之地。

“与天为党”的上党被华北、中原、汾河河谷所包围,可谓三方势力之必争之地。

三家分晋之后,上党郡也一分为三,赵国、韩国、魏国都得到了上党郡的一部分,等到西部的秦国崛起,三家在上党郡的格局才基本稳定下来:韩国基本拥有上党地区西半边,约包含有今山西沁源、安泽及沁水等地区;赵国设置的上党郡则包含山西和顺、榆社以南,壶关以北,沁县、长子以东,太行山以西地区,地势相对平坦;魏国占据高平、陵川及严城等地区。

​随着三家中最先崛起的魏国在秦国和齐国的双重压力下快速衰落。

以及赵国自周赧王九年(前306年)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国势较盛,军力较强,对外战争胜多负少。赵武灵王更亲自乔装使者入秦,考察秦国地形,意图于九原出击绕开函谷关攻灭秦国。

而彼时秦国在秦昭王时,秦国便加快了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于此,秦赵两国很快就在上党地区有了接触,秦赵两国在上党地区的矛盾愈演愈烈。

公元前261年秦国攻克野王(今河南沁阳),将韩国拦腰截为二段。消息传来,韩国朝廷上下一片惊恐,赶忙遣使入秦,以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一带)向秦求和。

然而,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献地入秦,而是做出了献上党之地于赵的选择。他的用意当然清楚:转移秦军锋芒,促成赵、韩携手,联合抵御秦国。

赵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欣然受地,派赵胜前往接受上党,将上党郡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的这一举动,无异于虎口夺食,引起秦国的极大不满,秦、赵之间的矛盾因此而全面激化了。

秦国对韩国的步步为营就是要拿下上党以便来彻底打通东出中原的通道。必得上党而后才能望中原,上党不拿到手,秦国怎么会善罢甘休。

而赵国的虎口夺食来得气势汹汹,怎么看也不是善茬。秦国上下心知肚明赵国不是韩国,不可能会任人宰割,看来决战是要提前爆发了。

范睢遂建议秦王乘机出兵攻赵。

彼时(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军队攻打并占领了韩国的缑氏(今河南偃师市南)和纶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慑韩国。

(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接应上党的百姓。

秦王便于公元前262年命令秦军一部进攻韩国缑氏(今河南偃师西南),直趋荥阳,威慑韩国,同时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扑向赵国,攻打上党。

所以秦国一上来就是举国之战的势头,在大将王龁的率领下出兵攻赵。双方在长平地区相遇,秦军号称虎狼之师,赵军也是天下精锐,战国末期最重要的战役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上党赵军兵力不敌,退守长平。

但是赵军阵地战实力似乎也不如秦军,“六月,秦军陷赵军,取二寨,杀四尉。七月,赵军筑壁垒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壁垒。廉颇坚壁待秦,赵军不利,士卒多有逃亡。”同时呢赵国又在代地遇上了地震,造成了农作物的绝收,赵国甚至在战争的最后一年开始向齐国、楚国借粮。

战场内外,赵国都被秦国压制,全凭城池地利勉强维持局面。而只要秦国不断向前方投放资源,赵国顶不住只是早晚的事。

战争的天平逐渐想秦国大幅度偏移, 在消耗战中越打越穷的赵国也只能寄希望于一次决战确定胜负,毕其功于一役了。所以赵军换上了赵括,而秦国换上了白起。在之后便是那场惊天动地的围歼战,白起用非常冒险的正合迂回计策成功切断了赵军的粮道并且包围了赵军。

上党之争,赵国的失败几乎是全方位的。赵括在时,士兵们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赵军已经断粮几十天(46天)仍然能够保持建制,于是,赵括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

一旦赵括身死,赵军便立刻瓦解赵国军队因无主将指挥,20万士兵向秦将白起投降。

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用欺骗的手段,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秦军也伤亡大半,国内空虚。

置之死地而不得生...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