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英烈——王培信

文/杨树林

王培信,广灵县榆沟村人,189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1936年11月,上级党组织委派刘向清同志到广灵榆沟一带从事革命活动,住在王培信的家中。在刘向清的影响下,王培信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并于同年11月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了党小组,王培信任组长,他是广灵县入党最早的共产党员。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八路军进驻广灵。为了配合抗日,创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决定在榆沟村成立农会组织,王培信担任了农会主任。1937年底,王培信赴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参加会议。会后,被任命为雁北十三县军用代办所所长。期间参加了一系列的的抗日活动。1939年3月,王培信被任命为大同县县委书记,上任前夕,由于叛徒出卖被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劝其投降,王培信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44岁。

在魏巍太行的峰峦之中,

坐落着一个神奇的山村。

它很偏僻,

隐藏在云深不知处的大山里;

他很贫穷,

一排排土窑洞遮蔽着夏雨朔风。

可就是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

却孕育了雁北地区的第一个党小组。

它以星星之火燃亮了雁北大地,

它给雁同大地带来了无限光明。

它的名字就叫榆沟,

这位播火人就是故事的主人公王培信。

1936年11月,

初冬的阳光照射着广灵南山的榆沟村,

从南边的蜿蜒山路上,

走来了一名买卖装束的青年人。

他的化名叫刘向清,

他的出生地就在河北阜平。

他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

这次来榆沟专门从事革命活动。

他以卖布为掩护宣传党的纲领

并积极对村里的进步青年进行导引。

苦大仇深的王培信受到革命教育,

决定跟着刘向清从事革命活动。

王培信的家里就成了党的活动地点,

进步青年都来听刘向清讲党的历程。

党的星星之火播向山村的每一个角落。

建党的时机已经趋于成熟。

1936年11月底的一个深夜,

王培信家的窑洞里一面党旗挂上了窗棂。

刘向清站在党旗的前面,

身后站的是郑善、郑全、王培信。

铿锵的宣誓声音在窑洞里响起,

攥紧的拳头表现了他们跟党走的决心。

雁北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就在这里成立,

党小组长就由王培信担任。

从此王培信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带领着几名党员秘密开展着革命活动。

“七.七事变”的炮声传遍了神州大地,

榆沟村的党组织立即开展了抗日救国活动。

为了配合八路军建立敌后根据地,

榆沟村成立了广灵最早的农会组织

王培信担任了农会主任,

他每天奔走于乡亲们家中。

他积极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

号召村民团结起来准备抗击来犯的敌人。

1937年12月,

王培信参加了晋察冀临时政府会议,

会上,他被委以雁北军运代办所长的重任。

从此,他组织群众开展了坚壁清野,

他还承担起保护根据地军粮的重大使命。

他多次机警地掩护群众避开日寇的扫荡,

他更配合游击队一次又一次地围歼敌人。

革命烽火中他百炼成钢,

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人。

1938年7月8日,

日伪军对我抗日根据地发起疯狂的进攻,

王培信获得了敌人进攻扫荡的情报,

决定在险峻的的山崖上伏击敌人。

天刚蒙蒙亮敌人就悄悄来到村外,

准备偷偷地对榆沟村发起进攻。

可敌人哪知早已进入了我军的伏击圈,

等待他们的却是游击队的袭击和围攻。

王培信在山崖上高喊一声“狠狠地打”!

密集的子弹立即射向了敌人,

敌人以为是遇上了八路军的队伍,

有的抱头鼠窜,有的藏到山崖下逃命。

队员们又投下了几十颗手榴弹,

爆炸声喊杀声回荡在村庄和山岭之中。

敌人惊慌失措魂不附体,

只好丢下许多尸体逃回了原路之中。

这次战斗打死打伤了多名敌人,

还缴获了许多枪支弹药及物品。

王培信受到了上级的嘉奖和表扬,

从此他抗战的信心更加坚定。

1939年3月,

初春的料峭寒风还封锁着太行山岭,

王培信接到了晋察冀边区的调令,

委任他大同县委书记的重任,

接到调令后他向根据地交接了手续,

准备奔赴新的抗日战斗历程。

4月30日早晨,

叛徒姜成孝突然包围了榆沟村,

王培信落入了敌人的魔掌之中。

王培信被姜成孝押到了南村,

他变成了姜成孝向日军讨好的礼品。

鬼子把王培信当成了八路军的大官,

企图以诱降的的手段让他叛变革命。

面对鬼子的花言巧语的引诱,

王培信毫不动摇正气凛凛。

他表明了抗日到底的坚定信心,

他痛斥了日本鬼子在中国的滔天罪行。

鬼子终于撕下了“亲善”的面目,

对王培信实行了惨无人道的酷刑。

辣椒水动摇不了他的革命意志,

狼狗的撕咬中他毫不吭声。

1939年5月6日,

敌人要对王培信处以极刑。

王培信昂首挺胸地走向刑场,

一边走一边控诉着日本被鬼子的暴行。

敌人用刺刀捅向了他的喉管,

他高呼着“共产党万岁!”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最后在枪声中英勇地倒在了刑场之中。

一个44岁的共产党员倒下了,

但他身后却站起了又一群共产党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