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李蔷华:立雪程门漾秋声(19)

19.坐小飞机下山

1958年,李蔷华上山下乡,送戏上门。那年,李蔷华虚岁三十。这次“上山”是去巴东,川鄂交界的地方。那里有个地方叫接龙桥,是当年贺龙起义的地方。去的时候先是坐船,下船后,十八里路全是上坡,每人还要背个背篓,上面插了一把伞。李蔷华下船后,利索地背上背篓就走。那矫健的步伐不是一般城里长大的年青姑娘能比。

走在曲折陡峭的山路上,李蔷华忽发想像:当年红军走在山道上,如果日寇的飞机来个附冲,机关枪哒哒哒扫射,哪儿躲去?没地方躲啊。她曾在重庆经历过日寇的飞机轰炸,能想象出红军抗日的艰难。爬到坡顶,集合点名,她是前十名。

进入山村一个月不到,团里突然接到紧急通知,让李蔷华等五个主演立即返回武汉,有重要演出任务。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已经来不及了,必须用上最先进的飞机。

汽车到了巴东,又拐弯赶往那里的一块小型停机坪,五个人匆匆下车,就看到那里停有一架飞机。李蔷华当然不知道它的机型,只知道它比平时坐的民航机小很多,外形也很特别。大家也不说话,急急地登上小飞机,就见机舱里光秃秃的,没有民航客机常见的沙发椅,舱壁是金属的,座椅也是铁的,还没待体味出什么来,身体已经粘上了冰冷的铁家伙,飞机就隆隆起飞了。

到了武汉,见到团长郭玉坤,才一切了然。1958年11月28日,中共中央八届六中全会在武昌红山区召开,会期至12月10日。中央领导,包括大会主持人毛泽东主席,下榻在红山宾馆藏天楼。武汉京剧团作为大会服务单位,要在会议休息期间,为与会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作京剧清唱。

李蔷华接到的演出通知是和关正明一块儿去。一个老生,一个旦角,领导同志都爱看对儿戏,演出曲目定的是《武家坡》《桑园会》《二堂舍子》,其中《二堂舍子》后来拍成了电影。观众里有毛主席,李蔷华对领导直言相告,自己有点紧张。这次过后,再给毛主席演就不紧张了,觉得台下有毛主席和有其他中央首长一样,只是尽量发挥自己的水平就是。

1958年3月9日,程砚秋先生去世了。第二年忌日,李蔷华应召进京,在人民剧场演出《窦娥冤》《春闰梦》,周恩来总理、陈毅和贺龙两位元帅,都去看了,周总理看到激动的地方站起来鼓掌叫好。过了三天,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专题召开继承程派艺术座谈会,请她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和文化艺术界领导、名家一起,商讨继承程派艺术大计。

李蔷华是195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朱丽丽听说后,表示惊讶,怎么才入了两年呀?我以为师父早就是党员了,是一名老党员呢,她的生活态度、工作精神、为人处世,从我见她第一天开始,听到看到的,都符合共产党员的标准。

北京演《春闰梦》时,妹妹李薇华的师父荀慧生到过场的。薇华在荀家住过八年,她留在荀家大院,每每荀先生有戏就留有包厢,让薇华去观摩,对她视同己出。李蔷华也为妹妹庆幸,跟随了这么好的老师。正是荀先生的赏识和裁培,妹妹薇华才成长为当时演荀派戏最好最多的演员。也就在这一年,妹妹加入了荀剧团,并很快成为荀剧团的红人。

可惜的是,由于北京的京剧团实在太多,后来荀剧团需要裁员,多余人员支持外地剧团。荀慧生本想把李薇华留下,但女儿荀令兰也是演花旦的,师母当然要留女儿,荀大师做不了师娘的主,结果还是把李薇华支援到了湖南。到了那里,李薇华拍过现代京剧《地下火焰》,讲刘少奇闹革命的,是1964年参加广州会演的得奖作品。

李薇华29岁时结婚了,爱人是搞化工的高级工程师。她排戏时怀过一个孩子,是男孩,不幸在走台时小产,孩子仅存活了十几个小时就夭折了。妹妹痛心极了,为了能解决夫妻分离之苦,决定离职。李蔷华得知后,急得不行。只在母亲去世请过三天假的李蔷华,为了劝说妹妹不要离团,专门请假去了长沙,可终归劝不转去意已决的妹妹。妹妹回上海不久,文革开始了,她就再也没有了工作。不过,让人宽慰的是,妹妹后来有了一个女儿,在合资单位工作,是个非常孝顺的乖乖女。(费爱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