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园同契”刘方明花甲之庆师生诗书画印作品展

主办单位:八大山人纪念馆、扬州八怪纪念馆、吴昌硕纪念馆、齐白石纪念馆、亚明艺术馆

承办单位:扬州八怪研究院 协办单位:扬州八怪酒业有限公司、扬州尚水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扬州华侨书画院

展览地点:湖南湘潭齐白石纪念馆

展览时间:7月16日至21日

刘方明,1958年生,字玄父,号亦园散人。海上画派代表人物吴昌硕先生的再传弟子、扬州八怪纪念馆原馆长、一级美术师、中国书协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山水画语言研究”访问学者。《环球人物》杂志曾对其进行文化专访,并以“刘方明:扬州八怪传承人”为题编入2016年高考范文大全。

作品欣赏

花甲从头越

塔林留踪图(92×46厘米)

鸿雁兴诗图(69×45厘米)

自撰七律《花甲述怀》(240×120厘米)

传古不奴图(33×46厘米)

明月清光图(48×86厘米)

自撰七字联(180×71厘米)

天音独响图(148×360厘米)

大道孤旅 临空一凿

□倪悦

一个人的追求,决定着他的格局与结局,当然也决定他所行走的人生道路的起伏浮沉与顺逆曲直。

“从来怕入时人伙。”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不影响哲人们思想的高度契合。石涛上人的孤矫出群、诗人但丁的独行无侣,分别从东、西方两个不同的国度与族群体现了先哲灵魂之旅的孤独与无助,唯有返求诸己、精神内守、自淬自砺,才能期于最终的完满自足、灵魂自由。

当一个人历经了岁月的风雨明晦、饱尝了人情的冷暖阴晴后,蓦然回首,必会于恍如隔世的感慨唏嘘中,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得失功过的一路辗转或会于慧光烛照的一瞬演化成一片虚和清空的境界。“何物堪挂吾怀,但秋风皓月过眼明”,翘首展望,昔时的前路漫漫,一时日出云开,历历可数丘壑林泉、轩楹高下、庭宇迢递,指顾间似可信手拈来。

亦园风雅,诗画书印,倏忽行将踏入人生的第六十个春秋。回眸之际,刘方明不禁浩然感喟:“行大道方能更远!”

巨岩独矗,摩崖深锲。刘方明以丈二立轴图此摩崖不为成画,但欲明志。万千大山,只取片石孤峙,横空而出,直指霄汉,大有此石峥嵘柱长天之势。一塔翼然凌空,二高士揖立石下,敬畏凛心,虔诚可感。画端以隶书题句云:“梦里传消息,晨觉灵感来。山前溪水静,桥左彩云排。飞雁阵影过,诗人独骋怀。摩崖移画上,生面赫然开。”又以巨印横空钤押“凌空一凿”,别有寄托。印、画、书、诗,没有配角,各居要位,都是主体。舍弃中国画的传统样式,不追求构图上的完整性,以平面构成的手法呈现出方明此生的追求——诗书画印,并且以山筋石脉、辫子、摩崖、灵塔等语言符号集中展现出他数十年来在艺术上的一路探索与尝试。

六十年的人生阅历与回思悟道,让刘方明在走进太行深处时体会到了一种人迹罕至的孤孑与壮阔。金灯寺深山古刹的深深栖隐、远逝僧众的寂寂无名,让他在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之后,倏然心归虚寂,回溯心灵深处的真善与安宁。平日里众人口头“四大皆空”的泛泛之说,此刻竟会如此地贴近心灵、浃入神髓。千载已逝,万众已往,山外的纷扰繁华、功名利禄何尝将息;但山中的修行悟道、涤心净虑,岂欲人知。目注灵塔,零落万山之隅;神驰玄渺,缤纷万事之外。一种无以言表的大虔诚、大寂寞,让心灵瞬间戛然归止,万千思绪刹那归零。在心与大山、情与往者融洽无隙、相与为一之际,欢喜心生,清凉境成。身临此境,夫复何求!

刘方明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有着孩童般的离奇想像和蓬勃的创造欲望。他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有趣的事物和细节都会留心与关注。有时候一个不经意的发现,经他一琢磨便可能演变成一件具体的作品,甚至衍生出他在印章、书法或绘画上的一次新变化。同时,他也会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与顺逆曲直写入诗歌、题入画端或刻入印中。

刘方明在青年时期屡经曲折后,把自己的经历与感悟吟成一首诗:“塑我可归毁我功,独凭择善性情通。四全八怪成新创,读史俨然天意同。”中年后,其一位好友的纵酒身亡,让常常兴来醉饮的刘方明反思,并痛作“断酒”书法小品,高悬于画案前以自警自诫。一次意想不到的事件,让他订下了“劣石不刻、劣词不刻、劣品不刻”的治印三不刻原则。暇日里,其与好友棋枰手谈,日久情深终于化成了他笔下的画作《过往无悔》——石根松下,良朋对弈,并得句云:“黑白对弈可纾忧,捉子应局多变收。棋似人生无悔意,心中留谱懋德修。”去年一场故交好友的个人画展,引发了刘方明即将迎来的湖南之行“花甲之庆的师生书画展”。而最近的太行之行、金灯寺的灵魂震撼,更化作了他的数幅丈二大画与新诗:“随兴访金灯,塔林拜众僧。身名无所顾,空寂念持恒。”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一直伴随着刘方明的成长与发展。

追求艺术上的不断变化与创新,让方明那颗不安分的心有了充分施展的广阔天地,并且随着岁月的推移不断向着人生与艺术的更深处延展与掘进。孩提时代对印章艺术的朦胧憧憬,让刘方明在扬州漆器厂院墙外碎石堆的寻觅中,无意中得到了一位蔼然长者的关心与点拨,从而能够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启此生的篆刻之旅。青年时代的军营生活,因为印章让他有了结识姑苏名宿的机缘。费新我、沙曼翁、崔护等都成了方明艺术上的领路人,特别是成为张寒月先生的入室弟子让年轻的方明一下子打开了眼界,明白了自己作为吴昌硕的再传弟子,应当要传承师祖的衣钵,并确立了诗书画印四艺并进的志向。

苏州服役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方明捡到一块昆石。石上的逶迤筋脉让他感动于自然造化的神妙奇绚,并让他灵光一闪,有了打破印式定则的突破口,从此尝试以“山筋石脉法”入印,为整饬平正的汉式印风注入了江南明秀的灵动与飘逸。他以新创印法创作的作品《厚重》,获得了全国首届篆刻征稿展优秀奖。因为篆刻艺术上的优异表现,方明被调至军部所在地镇江。由于对艺术的痴迷与虔诚,让他与孤栖寂守的刘二刚有了共同语言。两人同声相应、亦师亦友,于画于印相互切磋,印画相师,砥砺并进。更重要的是,这段友谊与默契为方明日后于画中确立自己的绘画语言符号留下了伏笔。多年后,已经担任扬州八怪纪念馆馆长的刘方明在艺术之旅苦苦求索中,因为二刚的一语点化造就了他的“辫子系列”。于二刚六十岁那年,方明挑选六十幅“辫子”作品付梓成集,以示对二刚点拨的感恩之心。方明的活力与热情,让他无法止步,几乎每年一次的展览都逼着他必须要出新作品。他还要求自己在艺术语言符号上不断融入新元素。“摩崖入画”正是方明在这种压力和动力的驱使下不断求新求变的一次新突破。他把常人视为平常甚至不愿多留意、去尝试的东西,拿来独自琢磨,于无路处寻路甚至另辟出一条路来。

“金灯系列”的成形,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真率而富于激情的刘方明在凛冽的严冬接受好友邀约远赴太行,并与探险者突入到即使春夏也人迹罕至的太行深处金灯寺。他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陷入了一种无边、无助、莫可名状的大寂寞、大孤独、大解脱中。平日里的纷纷扰扰与羁勒牵绊,在草木枯索、阒寂无人的荒山野岭间,在那些欹斜的屋宇与稀疏散置的塔石零落间,顿时都失去了意义,刹那间生命突然变得如此单纯、如此真实,真正地接近了大山之魂、先哲之灵,仿佛让人走进自己的内心,反观自己原来是如此的渺小与不重要。此时的自己反倒能与大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再无分别,心胸与意识随着山川与天地一起变得高大起来、开阔起来,恍入虚无场,感受到一种无限的宇宙浩瀚。太行山壮美,“金灯系列”则是方明感悟心绘的太行山人文之大美。唯有独领,方能创新。人一辈子如果能有机缘如此真实地走进自己的内心,那还需要再得到什么呢?

刘方明,六十载,正在走进生命的深处,于人生、于艺术一定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新体认、新感悟。湖南行、师生展,是刘方明走进生命深处的一次集结与归零,也是他迎来生命的新绽放、新起点的一个宣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