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苏东坡批评黄庭坚的书法喷得多文雅,这才是正确批评方法

黄庭坚草书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绫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独特风格--苍老跌宕。

苏东坡《跋鲁直草书》:

昙秀来海上见东坡,出黔安居士草书一轴,问此书如何?坡云:“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

王羲之草书

张融(444~497)中国南朝齐文学家、书法家。字思光,一名少子。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出身世族,宋会稽太守畅子。弱冠知名。初仕宋为封溪令。后举秀才,对策中第,为仪曹郎。以故免官,复摄祠部、仓部二曹。又被萧道成辟为太傅掾、迁中书郎。入齐,为长沙王萧晃镇军,竟陵王萧子良征北谘议,并领记室,司徒从事中郎。官至黄门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世称"张长史"。

融善草书,常自美其能。帝曰:"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融假还乡,诣王俭别。俭立此地举袂不前,融亦举手呼俭曰:"歜曰'王前'。"俭不得已趋就之。融曰:"使融不为慕势,而令君为趍士,岂不善乎。"常叹云:"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又不见我。"

王献之草书

苏轼在题跋““张融有言,‘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吾于黔安亦云,他日黔安当捧腹轩渠也。””中应用南朝书法家张融的话既含蓄的指出了黄庭坚草书的缺陷“无二王法”,继承王羲之王献之草书稍欠缺,又以张融比黄庭坚,肯定了黄庭坚草书的创新--二王无臣法;这种批评用语典雅,喷得有理有据,这才是正确批评方法;评论书法时满口脏话、以人身攻击代替评论只能显示自己的无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