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工艺现代工匠,难复制,难到了一批工匠

第一件1957年6月,阜南县常庙乡一位叫徐珽兰的农民在润河湾打鱼,在撒了多网无果之后,这一网似乎要有大收获了。看着越拽越沉的渔网,老徐心想:肯定抓住了一个大家伙。谁料想,等网一拉上来才发现,原来网住的是一堆破铜烂铁。总共8件还绿锈斑驳,形状奇特。

毕竟废铜烂铁也能值钱,老徐就把他们带回了家。

直到有一天,可能是老徐网出八件破铁的消息流传了出来,安徽省博物馆派考古人员前往调查,经清理鉴定,这8件文物都是距今三千年前商代晚期青铜酒器,它们分别是:龙虎纹铜尊和饕餮纹铜尊各 1件,铜斝、铜觚、铜爵各1对。此时的老徐才知道,自己这一网立了大功。

可以说,这八件之中个个都是价值连城,但其中一件-龙虎纹铜尊最为珍贵。

龙虎纹青铜尊高50厘米,口径45厘米,重约20公斤。整体成三层花纹。肩部塑造3条生动的蟠龙形象。龙头突出,额有双角,形态威严。腹部以三道扉棱为界,分隔三块同样的纹饰,皆为双虎食人状,虎头居中,为高浮雕,左右两侧为浅浮雕的虎身,裸体人头被老虎吞入口中。最下面的圈足上雕有饕餮纹饰,看起来极其凶狠。

这里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何这些青铜器不在墓中而是到了河里?

专家解释到:阜南县靠近淮河中游北岸,可能是由于在很早之前的某次河水泛滥导致河道变迁,就将埋在地下的陪葬品冲到了河里。当然,这也避免了被盗墓贼盗走。

据说此宝被发现后上交到了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和阜阳地区组织了许多专家进行复制件的铸造。但根本没人能够复制出来,宽大的口沿和轻薄的重量都是难以解决的难题。就是国家博物馆在外展示的复制品也比原物重了两倍,由此可见三千年前工匠们的精湛技艺。

第二件 在河南省博物馆,有一件春秋中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工艺之复杂,制作之精良,让人叹为观止,现代工艺至今难以复制。这件青铜器名字叫云纹铜禁,是河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02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首批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游客在参观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中"禁"字有禁戒饮酒之意。由于周朝人亲眼目睹了商王朝的灭亡,他们认为夏、商两代灭亡的原因之一在于嗜酒无度,因而将承放酒杯的案台称为"禁"。周朝还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规定:"王公诸侯不准非礼饮酒,只有祭祀时方能饮酒;民众聚饮,押解京城处以死刑;不照禁令行事执法者,同样治以死罪"。

云纹铜禁局部

尤为壮观的是,铜禁身周攀附着12条龙形怪兽,怪兽曲腰卷尾,探首吐舌,嘴巴伸向铜禁中心;另外铜禁身下还有10个昂首前行的虎形足,承托起铜禁,龙与虎相互辉映,使得整座铜禁看起来庄严神圣。目前出土的云纹铜禁全国共7件,其中河南博物院珍藏的这件体积最大、时间最早,工艺最复制。这件云纹铜禁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村。出土之时已经受损严重,当中的案板破成了七八块,河南博物院高级技师王长青带领四位弟子,耗费四年时间,花费四万元人民币,将一堆铜梗和铜渣拼接修复而成一座精美壮观的铜禁。

云纹铜禁修复前(图片来自网络)

云纹铜禁通高28.8厘米,长103厘米,宽46厘米,云纹铜禁重90多公斤,呈长方形。类似于现代人用的茶几和案,四周以透雕的多层云纹做装饰,通透性较好,似天空飘浮的朵朵白云,禁身的上部攀附着12条龙形异兽,它们凹腰卷尾,探首吐舌,面向禁的中心,形成群龙拱卫的场面,另外有十二只异兽蹲于"禁"下为足。其器身由粗细不同的铜梗支撑,这些铜梗共分5层,最内较粗的一层是梁架。每根梁架两侧伸出多处支梗,犹如古代建筑上的斗拱。多层重叠,纵横交错,支梗又相互卷曲盘绕,而又互不连接,全由内层作支撑,工艺十分复杂而又精良。

云纹铜禁

云纹铜禁采用整体用失蜡法(熔模工艺)铸就。文献所见中国最早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在唐代初年,据《唐会要》记载,高祖武德年间铸造开元通宝,用的就是失蜡法。因失蜡法文献所见较晚,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失蜡法工艺源自印度。云纹铜禁是楚康王在位时的令尹(相当于宰相)子庚丰富随葬品中的杰作之一,铸造年代不晚于公元前552年。云纹铜禁的出土,将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历史向前推进1100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