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为什么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

了解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三国时期有几大谜案学术界一直争论不断,“诸葛亮出山之谜”、“董承衣带诏之谜”等想必大家也都并不陌生。今天给大家贫论贫论本人最感兴趣以及在民间争议最大的“子午谷奇谋”一案!

首先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一事件:公元228年,诸葛亮首次北伐,对于进攻曹魏的路线蜀国大将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也就是魏延自己亲率一万兵马(5000精兵5000运粮)走子午谷,10天可达长安,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进兵长安,两军会师于通关,若此计成功,关中以西便可拿下。这个计策在当时看来应该是很不错的,但诸葛亮并未采纳,之后的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后世对魏延也抱有英雄难用武的惋惜之情。那么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谋到底出于什么原因呢?

94版《三国演义》剧照——诸葛亮

我以为有以下两点重要原因:一、诸葛亮非将帅之才。《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作过非常客观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计,优于将略“,也就是诸葛亮治军的能力高于用兵的能力,带兵作战出奇制胜是不行的,只能按部就班打常规仗。如果魏延不能如期抵达长安,不但一万人马被包了饺子,自己的大军也损兵折将,这种高风险的计策在一生唯谨慎的诸葛亮面前显然是行不通的。

94版《三国演义》剧照——魏延

二、安内必先攘外。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提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赤壁之战后,曹魏对孙吴发动了两场战役却并未打蜀国,反而是蜀国方面攻襄樊、夺汉中、北伐曹魏屡屡挑衅;夷陵之战后,诸葛亮又迅速与孙吴恢复盟好,两国和平相处;诸葛亮七擒孟获,收服民心,南方少数民族也很安稳。那诸葛亮又何出此言呢?“危急存亡”既然不是迫于外部压力那自然就是内部压力了。

94版《三国演义》剧照——诸葛亮

蜀国统治集团由三股势力组成:益州土著士族势力、刘焉刘璋父子入蜀所部势力,刘备入蜀所部势力。这三股势力是有矛盾的,统治阶层内部是不稳定的,所谓堡垒都是从内部垮掉的,诸葛亮作为新进势力又身为丞相要平衡各方势力,安抚各部人心,压力是很大的,而朝廷内部打他主意看他笑话的比比皆是,也是由于诸葛亮能力强威望高才震得住,不然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魏蜀吴三分天下后,客观来讲无论各方面蜀国是实力最小的,小国才要图强,他只有通过不断对外战争来彰显实力,而对外战争又是增强内部凝聚力的最佳手段,所以诸葛亮宁愿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也要不断发动北伐战争,直至“出师未捷身先死”。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可能蜀国至少提前20年灭亡!而诸葛亮也知道,曹魏地广君明臣贤将优,肯定是打不过的,短暂、局部的胜利是没有意义的,他的真实想法并不是真的想实现“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何况也实现不了,只是为了让蜀汉多活些年罢了。

当然了,历史不容假设,以上也只是猜测,大家对这件事都有什么看法呢?欢迎评论留言交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