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齐并称东西二帝——为何五国伐齐差点一战灭齐?

战国时代,外交家纵横捭阖,合纵连横全靠外交家三寸不烂之舌,孙子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可见在战国诸侯割据时期,外交工作不亚于战争。在战国时期共出现5次五(六)国攻秦,但一直没有伤害秦国根基,但是为什么一次五国伐齐,就差点让齐国灭国呢,今天小编就带你回到那个烽火诸侯、纵横捭阖的年代,来揭开这一段历史真相。

齐国在战国中期可以说时出了两代明君的,齐威王和齐宣王,国力逐渐强盛。尤其是经过孙膑桂陵、马陵两次战役大败庞涓,基本将魏武卒打光,削弱魏国中原霸主地位。齐魏相王标志着齐国取代魏国成为东方霸主。当时的齐国定下的策略是开疆拓土,让秦、楚朝拜,威抚四方蛮夷,应该说策略是宏大的,那么齐国是怎么一步一步玩死自己的呢?

1、压秦却不出兵,灭燕却不抚民

齐国全盛局势

当时的魏国衰弱后,便开始投机,因秦国猛攻魏国,先是倒向齐、楚,后在张仪的撮合下倒向秦国,齐国不干了,齐王支持魏将公孙衍的合纵政策已对抗张仪的连横政策,组成六国联军攻秦,但齐国因无利可图(地理位置太远)没有出兵,楚燕军队也未到达,导致韩魏赵三国攻秦失败。合纵瓦解,与此同时,燕国子之内乱,太子与子之恶斗,齐国趁势攻取燕国,齐宣王问孟子怎么办,孟子认为应该顺应时势,占领燕国,救燕人于水火之中,谁知齐国实行军事管制,导致燕人造反较多,加上赵国帮忙齐国被赶出燕国。策略很好实施起来却很差,不但没有压制秦国,还和燕国结下深仇大恨。当时的齐国外交策略是近攻燕国,中交三晋和楚,远制秦国。而秦国在此时兼并了巴蜀地区,开疆拓土很成功。

2、憎楚反复不救、联晋伐楚助秦

齐楚本是铁杆联盟,曾在曲沃之战大胜秦、魏、韩联盟,并打至函谷关外。在楚怀王被张仪欺骗后楚与齐断交,楚怀王发全国兵攻打秦国,爆发著名的蓝田之战,楚国在魏韩联军的猛攻下不得不撤军,这段时间齐国憎恨楚国断交于是作壁上观不救楚国,导致楚国大败,秦国占领汉中地区。滞之后齐韩魏三国又合攻楚国,垂沙之役楚国大败,韩魏均获得割地,齐国却没有任何好处。这时的齐国因楚国反复外交策略改为是联晋制楚,极大地削弱了楚国,而强了秦国,真是神助攻。

3、攻秦朝三暮四,灭宋五国伐齐

楚国被削弱以后,齐国开始盯上宋国。为防止秦国助宋,齐国外交策略改为近攻宋国中联魏韩远制秦国。先是让孟尝君联盟韩魏攻秦,大破函谷关,秦国割地韩魏求和,三国退兵。因攻秦目标不明确,齐国也没有无实质好处,所以秦国求和各国就撤军,没有将消灭秦国有生力量作为目标,给秦国致命一击。后来齐国为了灭宋,组成五国联军再次攻秦,但齐国将中间军队抽出灭了宋国,导致攻秦联盟瓦解,但是齐国却未兑现给三晋的好处,三晋惧怕齐国心有怨恨而不敢言。其灭当时五千乘之国,导致战国平衡打破,秦国首先认识到这一威胁,鼓动各国连横,最终在燕昭王的撮合下组成五国联盟攻齐,济西一战灭齐国主力,乐毅攻入齐国境内占领70余座城池,齐国仅剩两座小城差点灭国。

综上诉述,齐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谓不好,但因利益问题在远攻秦国方面每次都大打折扣,在近攻燕、宋方面得到有效执行。而齐国在伐宋之前,将六国得罪了遍,却不用外交政策缓和弥补(吞宋而不分)。而五国联盟中燕国决心最大,实际行动也最大,秦国为一统天下不贪图蝇头小利,弱齐目标明确导致各国齐心,齐国岂能不遭受灭顶之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