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与郑板桥书法相比,谁会更胜一筹?

金农、郑板桥是乾隆年间不合潮流的人物,他们一生也曾有为官的理想,但现实总是让人失望的,让他们难以如愿而归隐。只能在扬州靠卖字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就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成就了他们的艺术天性,让他们在书法上不再有任何拘束,按照自己的意愿从事艺术实践,来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我们就重点来介绍这两位书法家:

金农( 1686- -1763),字寿门,号冬心,浙江仁和人。布衣,曾被荐举博学鸿词科,人京未试而返。好学癖古,储金石千卷。中年游迹遍于海内,寄居扬州,遂不归。工八分,更创漆书。画为逸品,别开生面,意境奇奥高古。《冬心斋砚铭自序》云:“予夙有金石文字之癖,....石文自《五凤石刻》下,于汉、唐八分之别,心摹手追,私谓得其神骨,不减李潮一字百金。”

金农认为书法当“以心为师”“以自然为师”,而且自北宋以来,书法师承问题形成了一个基本定势,即从法帖中起步奉钟繇、五义之等书家为师,让一些不得志的文人才从这个定律中解放出来,金农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在那个时期,金农说羊欣的楷书、孔琳之的草书都成为过去式,书法应该尊重自己的性情,要做到“以心为师”,而不是像羊欣那样模仿王献之,以致有“奴婢”之讥。由于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后来者仅能效颦,导致书风趋向单一,所以金农说“书坛荒疏”,他不肯像前辈那样匍匐在这些名家脚下,而是从自己的心灵与大自然中寻找书法的意韵。这样的做法,让金农成为师法汉碑的书家,且敢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郑板桥(1693- -1765), 名燮,字板桥,以字行。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潍县知县,有惠政。辞官鬻画,作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为兰叶,书杂分、隶法,自号“六分半书”。诗词皆别调,而有挚语。慷慨啸傲,钦慕明朝徐渭之为人,以致镌有“青藤门下走狗”的印章。

他的书法最重要的是“性灵”“个性”,总是以另类出现在文人中,他特别对那些清朝初期以来模仿董其昌、赵孟頫的习气有意见。因为郑板桥认为董其昌、赵孟頫书风因帝王的喜好而主导时风,让更多的人去追随他们的足迹,认为他们的书法失去了真精神,创作出来的作品无非是假古董,只有表皮而无实质。在书法学习方面他倡导学习汉、魏古法,从残碑断碣中寻求新的趣味,而且他最爱高其佩的书法,因为可以从其中领略到是出于苏轼。

郑板桥和金农都认为书法可以与画法相通,可以从画竹中领悟书法,让他们认为学书法和画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主体。同时郑板桥倡导的是不要放弃法则,而金农是倡导心法,这两者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