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之七:遵行天道公而忘私,方得长存

在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这是我们在传承中华民族千年文脉中不可不读的经典著作,也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我将个人品读《道德经》所获一点领悟分享给大家。

《道德经》第七段:“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运行,所以它能长久存在。因此,圣人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众人之后,最后却得到众人的尊重。圣人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结果也反而保全了自己。难道这不正是因为他的无私心?所以最终能成就自我。

世间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增广贤文》中:“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正好解释这样的道理:往往我们刻意去做的事情,结果也常常不如人意。与之相反,那些不经意的事情,却常常出人意料的收获好结果。这句话恰巧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凡事不可强求的观点不谋而合。

天道原来也是遵循这般规律,不为利己而运行,却也因此而得以长存于世。再由天道推及人道,那些道德水平很高的人,堪称品德楷模的圣人,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圣人毫无私心,他们目光悠远而不沾惹一丝俗欲,他们胸怀天下,济世扶危。他们效法天地,利苍生而舍己奉献。最终,也成就了自己的精神不朽,流传千古。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一佳句流传至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鲜少人知,这句话便是从《道德经》中“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一句所引申而来。人若不存私心,那么心胸便能像大海一样宽广,眼界也能像天空一样深远。便不会自困于短暂人生中那些小小的沟沟坎坎,人生旅途中不会因为鞋子里的沙子而抱怨路途艰辛,因为他的目光一直坚定地望着远方的青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