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称帝后封赏功臣,张良提出1个要求,却因此救了自己一命

春秋时期,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功灭吴后,因为知道勾践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于是便离开了越国,在他离开越国之前给文种留书:“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范蠡因为不慕荣利退隐官场选择从商,成为富可敌国的陶朱公,而文种因留恋富贵未及时离开,不久之后便被勾践赐了一把剑,自尽而死。

历来皇帝诛杀有功之臣的例子不胜枚举,可是像范蠡一样能够激流勇退的大臣却不多。而西汉初年的张良却能在功名富贵之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众所周知,刘邦从一个没钱没背景的市井小民最后一越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其中少不了众多能人志士的倾力相助。连刘邦自己都曾在大庭广众下说过,在运筹帷幄上,他比不上张良;在安邦定国上,他不如萧何;在军事能力上,他不如韩信。他能够得天下,离不开这三人的帮助,而这三人之中能够明哲保身、急流勇退的只有张良一个人。

刘邦称帝后,对功臣进行封赏,但只有张良提了不同的一个要求,不过却因此救了他自己一命。刘邦本来是打算给张良齐国三万户以此来作为他的食邑,可张良却说:“自从韩国破灭家败后便成为了平民,现在能够封万户、位列侯,已经很满足。”

张良以此为理由而拒绝了刘邦的封赏,只请求刘邦将当初两人相遇的留地赏赐给他,刘邦最后同意了。一个齐国,一个留县两者孰轻孰重,张良当然心知肚明,正如他对刘邦的铲除异己和诛杀功臣的行为一样了然于胸。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对刘邦的帮助和贡献极大,可是刘邦为了防止他功高震主,最后与吕后一起合谋将他杀害了,像韩信这样的有功之臣都逃不了被杀的命运,张良亲眼目睹了韩信被害的过程,深知这此间的厉害得失,因此才拒绝了齐国的三万户,独独只要留县。加上留县是他与刘邦相识之地,刘邦念此也会顾及一些当日的情分。

此后,张良更是托辞多病,足不出户。在刘邦渐渐坐稳江山后一系列翦灭异姓王、西汉皇室立太子等一系列斗争中,他也从来明哲保身不掺和其中。晚年更是不理人间万事,一心专心修道,向来相信黄老之学的他,在居所修行,足不出户,欲得道修仙。纵观历史上的文种、韩信、年羹尧等人的悲惨下场,张良的明哲保身,自选留县无疑有着圣人的智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