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知道的民国书法……

民国是指从1912年清朝覆灭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时期。总的来说,民国书法的特征是继承与延续。它不像国画,在西风东渐的潮流中引入了西方的绘画方法,书法始终固守着自身的传统。民国书坛的主流书风基本上延续了清代后期的碑学风格,涵容碑帖的趋势有所加强。虽然也出现了白蕉这样的帖学大家,但帖学的声势规模远不如前者。按照孙洵先生在《民国书法篆刻史》中的概括,民国时期书坛影响最大的五大流派分别是:吴昌硕的“吴派”;康有为的“康派”;郑孝胥的“郑派”;李瑞清的“李派”和于右任的“于派”。这样划分并非说他们有固定的组织,而是以书法风格作为参照,受其影响的都可以归入这一派。

吴昌硕与“吴派”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热心提携后进,齐白石、王一亭、潘天寿、陈半丁、赵云壑、王个簃、沙孟海等均得其指授。其篆书以《石鼓文》为代表,风格朴拙浑厚。行草书雄强朴茂,有金石气,如其自言“强抱篆籀作行草”。另外吴昌硕的篆刻影响也很大,以石鼓文入印,边框参封泥陶文法,神完气足,在江、浙、沪地区艺风远播。

吴昌硕 对联

吴昌硕 手札

吴昌硕 篆书

康有为与“康派”

康有为(1858—1927),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省南海县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人物。论书著作有《广艺舟双楫》。徐悲鸿、刘海粟、萧娴为其弟子。

康有为 行书

康有为 行书对联

康有为的书法擅长北碑,一生尊碑抑帖,提倡变革与创新,体现了其变法思想。他对《石门铭》和《爨龙颜》用功尤深,同时参以《经石峪》和云峰山诸石刻。行草书气势开张,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有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

郑孝胥与“郑派”

郑孝胥(1860-1938),诗人,书法家,福建省闽侯人。清末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碑,又从《流沙坠简》中涉猎简牍,书风苍劲朴茂。其学生多为社会名流,如赵叔雍、曹聚仁、徐志摩、林语堂等。

郑孝胥 对联

郑孝胥 行书

郑孝胥 行书

李瑞清与“李派”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晚号清道人,玉梅花庵主。江西抚州人,清末民国教育家,美术家,书法家。光绪二十二年出任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后更名南京大学)监督。辛亥革命爆发后,移居上海。1906年,他在两江师范学堂开设图画手工科,是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其书法以北碑见长,尤其得力于《郑文公碑》,兼习篆隶,无论是篆书还是楷书多用颤笔,追求金石斑驳的古意。李瑞清在南京的影响很大,他所培养的学生有胡小石、吕凤子、张大千等。

李瑞清 条幅

李瑞清 楷书对联

李瑞清 篆书

于右任与“于派”

于右任(1879—1964),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的书法成就主要体现在草书上,他著《标准草书》意在简化、统一复杂的草书字形,使草书达到“易写、易识、准确、美丽”的要求。他本人的草书创作也体现了这一追求,萧散灵动又不失浑厚,不以牵丝映带表现连贯而重视内在的气韵。

于右任 对联

于右任 条幅

在民国的这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历史经历了风起云涌的变化,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似乎民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但让人意外的是,在社会动荡不安的大背景下,文化艺术界却有这另外一番繁荣景象,出现了这些影响深远的大师和流派。这似乎说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并不能被“笔墨当随时代”一句话简单概括,艺术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生存土壤,并不总是与社会境况同步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