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生机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 车鹏飞

中国山水画与西洋画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表现心中之景为主,后者以体现眼中之景为主,也就是前者注重主观意识体现,后者注重客观对象表现,基于彼此不同的艺术观念,因而形成了迥异的艺术风格。

成熟于五代、北宋的中国山水画,与十八世纪英国画家威尔逊让配景从人物画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风景画,形成了鲜明的时间对照。

前者在观念上受到文学的启迪,笔法上受到书法的把控,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画史上的奇观,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由于山水画的特殊魅力,吸引了历代无数画家为之献身,代有高手,层出不穷,延伸至今。

上海基于近现代的特殊地位,承传有序的山水画在此扎根发展,得天独厚。远的不说,民国以来的大家就有吴湖帆、张大千、贺天健、陆俨少、谢稚柳等大师,他们不仅自身在山水画上创造辉煌,还注重对后来者的着力培养。

蔡国忠先生就是吴湖帆与张大千的再传弟子。他的业师为任书博(吴湖帆弟子)、伏文彦(张大千弟子)。蔡先生在他们的教导下,立足传统,渐次拓展,从艺数十年来,风格与时俱变。从蔡国忠先生展览作品中可以看出其山水样式齐全:水墨、青绿、浅绛、泼彩,琳琅满目,争奇斗艳,各呈机巧,耐人寻味;而且注重诗情融入,己意抒发,特有一种闲适超然的韵味,一种宁静致远的恬淡。此次展出中另有花卉草虫小品,情趣盎然,别有风格。从中可见画家涉面宽阔,不拘一格;信手拈来,自成佳构。

年逾古稀的画家,如此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昭示着中国山水画在上海这一合宜生态环境中的无限生机。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