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人物点评-舜

尧舜禹为人所熟知的主要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同为古代明君,第二个是他们传位的禅让制。

历史教材里,甚至把这一时期的政治资源的传承都归结于禅让制。实际上根本就不是,尧舜禹之间的传位虽然不是父子传承,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固有的社会关系存在。比如说,舜是尧的女婿。再比如,尧舜禹同是黄帝的子孙,也同时是颛顼的子孙。

除了尧舜禹三者间的传位,其他的传位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更谈不上禅让制。禅让制,只是一个特殊的现象。

尧在选择舜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一直都在担忧继承人的事情。部下推荐过尧的儿子丹朱,但是丹朱的性格不适合做天子。后来才推荐了舜,舜的特征是孝顺。舜的亲生父亲不喜欢舜,联合着舜同父异母的儿子象屡次陷害舜,可是舜都机智地逃脱了危险,也没有想着报仇,反倒是对父亲和兄弟非常友善。

舜还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就是他到哪,哪里就能兴旺,哪里就能和谐。他住的地方原本荒芜,没有人迹,但是因为舜的存在,不停地有人聚集,慢慢成为村落乃至都市。原本民众间斗争不断的地方,因为舜的存在,都变得谦让。原本产品存在瑕疵的陶器工厂,因为舜的到来,质量得到提升。

这是神一样的存在,说明舜这个人自带能量,能够吸引很多人,能够辐射很多人,给大家带来福祉。

尧让舜上位前,考验过很多次。首先就是把两个女儿同时嫁个舜。其实,这不应该算作是考验,因为女儿是有限的,父亲肯定是疼女儿的,不可能把女儿的幸福拿来开玩笑,更何况是两个女儿,能够把女儿嫁给舜,说明尧已经对舜有极大的认可的。

因为这种政治联姻,舜成了尧的女婿,在男性后辈中,舜和尧的亲近程度仅次于尧的儿子丹朱。即便有如此亲密的关系,即便在舜在个人能力上如此优秀,尧还是存在犹豫的。《史记》把尧的心理斗争记载了下来:

尧知子丹硃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权授舜。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硃病;授丹硃,则天下病而丹硃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正是因为一直有传位给自己儿子的念头,所以才会有反复考察舜的做法,才会用道理来约束自己,说服自己。

舜即位之后,做了两件比较有意思的事。一件是把作恶的官二代流放,这些官二代不是普通的官二代,有的还是前任天子颛顼的子孙。另一件是提拔有才能有声望的人,让他们能够影响更多人。

我们可能会觉得舜在用人这件事上非常的公正。但实际上,舜在用人上是有瑕疵的,舜曾经给品德败坏的兄弟象封诸侯。这种做法害了当地的百姓,但却能成就舜自己的名声。

舜任命的官吏,比之前的天子都多,原因大概是当时的政务已经变得繁重,舜管辖的土地和人民比前任尧更多,需要更多的助手。

在舜的助手中,禹的表现出众,因为他负责治水,在各地奔波,也得了各地民众的人心。而舜自己的孩子商也和丹朱一样无能。所以舜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禹。

一个政治人物的主要任务是分配权力和传承权力。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即便是对权力无比迷恋,也不得不放手让部下们参与管理,享有一定的权力。在分配权力的过程中,政治人物面临选择,是选择忠诚的人还是选择有能力的人?对于一个社会关系丰富的政治人物来说,他的选择更为简单,因为他可以找到很多既忠诚又有能力的部下。但是对于社会关系不那么丰富的人来说,选项不多,容易出问题。

比如说雍正,由于他在登基前不是太子,又碍于父亲康熙对权力的把控,他的党羽很少,社会关系浅薄,所以在登基后无人可用,只能用自己的家奴。以致于让李卫这种目不识丁的人当任封疆大吏,让擅权的年羹尧当任大将军又无法替换,最终尾大不掉。

政治人物的前途和作为不仅取决于其个人,还取决于他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有很多种,亲属朋友同学乃至情人。社会关系多且深的,可以凝聚更多政治力量。所以皇帝们最怕臣子结成朋党,如果臣子拉帮结派,政治力量超过皇帝,那么就可能谋反。

社会关系也可能成为累赘,比如情人反水,比如逆子犯法,都可能给政治人物造成负面影响。更要命的是,社会关系有感情因素,政治人物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候可能会被感情所左右,做不到大义灭亲,那就会使问题扩大化,最终败落。

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不仅要有多且深的社会关系,还要对自己的社会关系有强大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他需要影响乃至控制身边的人,不让他们做出格的事,向好发展。而控制与影响能力,来自于他对社会关系的了解,对人性的了解,对世事的了解。多读书、多研究、多听取别人的意见都是好办法。所以,古代帝王自小就得读很多很多书,在位之前都得有很多的历练。在朝代更替的时候,先皇会贬黜群臣,让新帝重新提拔他们,这是一种社会关系的增予。提拔是拓展和加深社会关系的好手段。

另外,舜从尧手上继承的权力并不是完整的权力,因为它附加了一个条件——“如果有人比天子的孩子更出色,就应该传位给他”。如果不遵守这个条件,舜将会遗臭万年,在当时也可能受到部下和诸侯的非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