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叫“毁”,就真毁了吗?

通常来说,我们起名都想有个好的寓意,即使迎合“贱名好养活”的老话,也只在小名上用点相对低俗的字。可会有人起名叫“毁”吗?还真有,还是大名。

这个人就是卫文公,他是春秋时卫国的第二十代国君,名毁。他这名字不是爹妈起的,他原先的名字是辟疆,就王侯来说这名字还是挺不错的,开辟疆土。那怎么又改了呢?还改成这么个别扭的名字。这还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因为对周王室的尊敬。卫文公即位后第一次去朝见周天子,有人问起他叫什么,他的回答是卫侯辟疆,那人责备他,说启疆辟疆这样的名字应该是天子才可以用的,诸侯不能用。于是卫文公就改名了,改成了“毁”。这个字确实没什么好的含义,不过查字典得知,毁字还有把成件的旧东西改造成别的东西的意思,这就比较好理解了,卫文公是想让人知道,改名字的同时,把意义、认识也一并彻底的改了,以免因为名字冒犯了天子,招来祸患。

名字可以理解了,那这个人怎么样呢?

他的身世比较复杂,要从祖父辈说起。

他的叔祖父州吁杀了自己的哥哥卫桓公,被大夫石碏骗到陈国杀掉了,逃亡在外的公子晋回来白捡了一个国君的位置,就是卫文公的祖父卫宣公。

卫宣公好色,霸占了本来给自己的太子伋娶的齐国女宣姜,和她生了两个儿子,寿和朔。

可能是因为罪恶感吧,卫宣公抢了太子伋的老婆后,开始讨厌太子伋,后来还想杀掉他。一次,他派太子伋出使,朔在边境埋伏了人要杀太子伋。

寿知道了赶去告诉伋,伋不肯回头,寿就偷了太子伋的白旄使节,先一步代替伋被杀。伋到了,依然表明身份,也被杀,寿白死了。

这样,卫宣公就只能立朔为太子了。

说了一长串了,卫文公在哪?这时候他还没出生呢,只是没有这些事,卫文公就不可能存在。我们继续。朔就是卫惠公,他即位后,伋和寿的老师左、右公子怀恨在心,发动叛乱,卫惠公逃到齐国去了,左、右公子立了伋的弟弟黔牟。八年后,卫惠公依靠齐国的力量回来了,赶走了黔牟。又过了几年,卫惠公的儿子卫懿公即位,喜欢养鹤,挥霍淫乐,全国人民都对他不满。狄人入侵,大家都不愿意出力抵抗,卫懿公被狄人杀了。

该立新君了,立谁呢?伋的儿子已经去世,寿没有儿子,伋还有两个弟弟,黔牟和顽,但都已经去世了。顽称卫昭伯,他有三子二女,居然是和宣姜生的,就是朔和寿的母亲宣姜。是否有改嫁手续不知道,即使有,这事也够乱的了。

且不管乱不乱,昭伯和宣姜的大儿子申即位为卫戴公,可是没过多久就去世了,终于轮到卫文公了,他也是昭伯和宣姜的儿子,是卫戴公的弟弟。

因为卫懿公时期卫国几乎被灭,诸侯就一起出钱出力在楚丘盖了一座城,

以周天子的名义赐给卫国了,这时候卫国很虚弱,只有兵车三十乘。这是什么概念?举个例子,春秋时最大的一次战争城濮之战中,晋国投入了基本全国的力量,兵车七百乘。也就是说,卫文公接手的卫国国力不足晋国的二十分之一,是很弱小的。

卫文公虽然名叫“毁”,干的可是“兴”。文公在位期间,很节约,对农业很重视,积极和别的诸侯国通商,大力提倡手工业,要求国人多学习,还能正确任用有能力的人,力求恢复国力。他做这些的效果怎么样呢?在卫文公晚年,兵车增至三百乘,还有力量灭掉仇家邢国,也就是说,国力是他刚接手时的十倍,干的还是不错的,难怪他的谥号是“文”。

不过,他也有考虑不够充分的时候。有名的晋文公即位前的十九年逃亡,其中一站是卫国。

卫文公无礼地对待了公子重耳,什么都不给,门也不开赶他走。因为这事,在他死后,卫国差点被晋文公给灭了。电视剧中有卫文公被俘求饶的情节,那是丑化他了,也许确有这事,那也应该是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了。

卫文公起名叫“毁”,却是中兴的君主,值得后人纪念。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