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四个发小,两个被他斩杀,一个被他火拼,还有一个被夷灭三族

一直以来,汉末枭雄曹操,都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人。熟读《三国演义》的人,认为他是一个奸诈自私的小人,一直坚守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信条;喜欢汉末三国史的人,则忍不住为他平反,认为他虽多疑,却也有着宽容大度的一面,例如看重关羽的义气,放关羽回归刘备身边;再如被李孚接连戏耍之后,依旧对其委以重任,等等。但是曹操在某些时候的宽容大度,并不能完全否认他的枭雄本色。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曹操是一个枭雄,也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他虽然至死没有篡位,但是他也有巨大的野心,因此当荀彧劝阻他称魏公之时,他不顾荀彧追随他多年,也不顾荀彧立下的功劳,直接将荀彧调离了权力中心,让对方留在了寿春,并郁郁而终;除了臣子之外,他为了打击汉室重臣赵温,在赵温主动为曹丕安排官职的时候,指责赵温失察,否认了曹丕的才能,也就是说,为了权势,他连自己的儿子都坑。而他的发小,也没有被放过。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被他害的最惨的四个发小。

第三名、第四名:许攸、娄圭

许攸,字子远,是曹操和袁绍共同的发小,娄圭,字子伯,“与太祖有旧”。这两个人,不但与曹操有深的交情,也分别为曹操立下了大功——官渡之战的时候,许攸临阵倒戈,使曹操顺利偷袭乌巢,为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娄圭则在潼关之战的时候献计,让曹操用沙子和冰水筑成堡垒,抵御住了西凉联军的攻势,顺利渡河,避免了曹操的惨败。不过,这两个人都死在了曹操手中。

当然了,这并非是因为曹操过河拆桥,而是因为他们自己情商低,经常将自己的功绩挂在嘴边,甚至对曹操不敬。因此,陈寿在评价他们二人的时候,提到:“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认为他们是咎由自取。

第二名:张邈

张邈,字孟卓,是一个非常正义的人。他是诸侯聚义讨伐董卓时,最先参与的人之一,是一个真正的义士,后来“袁绍既为盟主,有骄矜色,邈正义责绍。”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此人的坚持。当时袁绍不念旧情,与他翻脸,甚至让曹操杀掉他,虽然曹操没有同意,但因为当时曹操受了袁绍的恩惠,而他又在曹操的地盘上,所以他一直心怀不安,害怕曹操终究会因袁绍的命令,杀害自己。

所以在陈宫劝说他,一起背叛曹操,迎吕布入兖州时,他同意了此事。这让曹操非常受伤,毕竟他在出征之前,曾对自己的家人说:“我若不还,往依孟卓。”但是,对于背叛了自己的人,曹操还是痛恨不已,于是他在击败吕布之后,将张邈逼上了绝路——“邈诣袁术请救未至,自为其兵所杀。”如此看来,张邈之死非常可惜。

第一名:袁绍

比起前面几人,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恩怨,要复杂的多,他们是真正的发小,是曾经可以一起调皮捣蛋,互相坑害的那一类故交。后来,为了讨伐董卓,他们一起起事,曹操受到了袁绍的不少照顾,之后曹操征讨徐州,袁绍更是曾派出朱灵等大将,率兵为曹操助阵。但是,当北方仅剩他们两股势力,且两人都有争霸中原的野心时,他们便无法和平共处了,因此有了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

这一战,袁绍战败之后,几乎陷入了绝境,不久之后便因病去世。他死后,几个儿子又不争气,而且爆发了内斗,于是曹操顺利灭掉了袁谭和袁尚,完全接手了袁绍的地盘和势力。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对这几个发小下手,并不仅是因为他狠心,而是迫不得及,如果站在他属于诗人的一面来看,他大约心中并不好受;但是他绝对不会对这些行为后悔,这则是因为他的枭雄本色。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