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建立有一半竟然是独孤氏的功劳,难怪隋文帝这么怕老婆

公元581年,北周大丞相杨坚废除周静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隋,杨坚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至此,一个新的王朝建立了。历史上改朝换代原本很正常。但是隋朝的建立不同之处就在于另一半的功劳还得归功于一个女人,即隋文帝的夫人独孤氏。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当初周宣帝死后,杨坚以外戚身份辅佐幼主,实际上他已完全掌握了朝政,与皇帝没有什么区别,文武百官也趁此机会讨好他,劝谏谋划,让杨坚以接受禅让的形式登基称帝,建立新朝代。起初杨坚一直在犹豫。在这关键时刻,独孤皇后却看清了形势:如果不按照群臣的意思去办,将会使得天下大乱。于是,她派人敦促杨坚说:“大势已定,你没有犹豫的必要,无毒不丈夫,当断不断,自取其乱,你不必退让,努力吧。”独狐氏这句“无毒不丈夫”起了很大作用。两年以后,杨坚见时机成熟,便逼静帝宇文阐禅位。公元581年,杨坚登上帝位,建立隋王朝,自己也逐渐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开明皇帝,独孤氏被立为皇后。历史不能假设。或许北周的灭亡是必然的。但是,从这可以看出,当时如果没有独孤氏对杨坚的鼓励与支持,也许就没有隋王朝的建立。那么独孤氏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独孤皇后出身北周的名门望族。其父亲是北周的大司马,姐姐是周明帝的皇后,长女又是周宣帝的皇后,这样的人家,可谓“贵戚之盛,莫与为比”,确实是当世无双的。但她却没有丝毫骄傲之气,相反,倒是能柔顺恭孝,谦卑自守。恭孝柔顺并不代表逆来顺受,独狐皇后也有自已的主张。这主要体现在她对待婚姻的态度上,她为求夫妻之间真诚相爱,要求杨坚不纳妾。新婚后不久,有一次交谈中,独孤氏对杨坚说:“男人都有一个毛病,一得意,就妄自尊大,能和一个多情多义的人白头偕老,实在难得。”

杨坚不解:“你怎么有这样的想法?”

独孤氏肯定地说:“男人一旦得意,就视女人为玩偶。你看权势之家,宫廷之间,昏淫秽乱,有谁尊重女人?”

“难道你怀疑我有对不住你的地方吗?”

“我父亲看中的是你相貌不凡,识见远大,说你将来一定会有成就。不过对一个女人来说,你事业有成就,如不能尊重我,始终如一地对我好,那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我父亲有5个姬妾,争宠夺位,家庭扰得不得安宁;几个哥哥都是如此,自寻烦恼,我见得多了。你要那样,我可受不了,也绝不答应你那样做。”

“想不到你这样多虑,我保证不会背弃你。我爱你之外,只有更加敬重你,我向你保证,除你之外,不和第二个女人有来往。“

“你敢发誓吗?”

“我杨某如果背着你和第二个女人有来往,就遭天罚……”

果然,终杨坚一生,也始终未曾纳妾,这样的婚姻关系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帝王之家是非常难得的。

在隋文帝如何治理朝政上,独狐皇后却不多做干预,只是适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隋朝初年,南朝的陈国尚存,皇帝并不是高枕无忧,加之边患不断,百废待兴,因此,创业是十分艰难的。为了更好地辅助皇帝,独孤皇后常常陪同上下朝,并在后庭等候,每每发现政有所失,便随时匡谏。她的许多建议,对于朝政多有裨益。独孤皇后深明事理,有一次突厥商人带来一箧明珠,价值八百万,幽州总管阴寿劝皇后买下为自己所用。独孤皇后当即表示:“这不是我所需的,当今戎狄屡屡侵略边关,将士疲劳,不如用这八百万分别奖赏有功的将士。”这件事使文武百官倍受感动,从此大家都敬重皇后,连杨坚这位皇帝也敬畏三分。

独孤皇后不仅尽心尽力相夫,自己也是遵从封建礼教的要求,对族人和子女都严格要求。她经常教育几个公主说:“北周皇帝的几个公主,都没有妇人之德,嫁到夫家后,不尊重公婆,搅得家人不得安宁,这样的事,你们要引以为戒。”一次,独孤皇后侄女的丈夫死在并州,其嫂告知独孤皇后,说其已有身孕,请求准许不去参加葬礼。独孤皇后说:“女人应该服侍丈夫,这样的事,怎么能不去!况且她的婆婆还健在,你们理应去问问她。”结果由于她的婆婆不答应,独孤皇后的侄女只得前去参加葬礼。

作为皇后,独孤皇后遇大事能从大局出发,为国家的江山社稷考虑。外戚干权乱政,是历史上常见的弊病,这与皇后的态度事息息相关。独孤皇后在这方面处理得就十分谨慎,也很有分寸。如独孤后的表兄大都督崔长仁犯了死罪,皇上杨坚念其和皇后的亲戚关系,准备赦免他。独孤后知道此事,对文帝杨坚说:“处理国家大事,怎么能顾念私情呢?”随之,崔长仁被处死。独孤后的深明大义,博得了臣子们的称赞。

当时朝野之上对皇后的评价很高,史书记载说:“每与上言及政事,往往意合,宫中称为二圣。”“二圣”即文帝杨坚与独孤皇后由此可见独孤皇后在隋朝初建帝业中的作用。《后汉书》的作者范晔评论说:“家道正则化行天下,由近及远,自家刑国,配天作合,不亦大乎!兴云是系,不亦重乎!”的确,杨坚能平步青云,职位不断提高,最后登上皇帝的宝座,这多得益于独孤皇后的帮助:登基后,国势蒸蒸日上,也有独狐皇后的一份功劳。尽管隋朝没有传之久远,但独孤皇后的功德还是不可埋没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