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奇:共产党的宣传员

李思奇:共产党的宣传员

李思奇烈士生前照(资料图)。

本报记者 翟汉元

7月10日下午,记者走进钟山区双戛社区中箐村四组,数十栋靓丽的民居点缀在青山叠翠中,形成了一个错落有致的自然村寨。这里在民国时属于水城县德坞乡八保管辖,是我市著名烈士李思奇的故乡。

李思奇,1917年12月10日生,194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政治经济系,次年任贵州第四督察专暑(毕节专属)教育科科长,同年在毕节创办《西黔日报》,1945年出任贵阳民办报纸《力报》社长,是解放前夕水城和贵阳名声颇著的政治新闻人物。

李思奇为人耿直,有正义感。在云大读书期间,受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李公仆等爱国民主人士的进步思想影响,他对国民党的腐败堕落与黑暗统治渐失所望。任《力报》社长后,秉承“要有正义感,要敢于说话”的办报宗旨,在该报上先后发表《美国佬滚回去》《派性滚出学校》《派性在贵州》等一系列进步文章和揭露国民党内部丑闻的述评。新闻宣传中,他拒不执行国民党中宣部和新闻检查处关于把共产党称为“匪”的命令,并发表言论,表明反蒋拥共立场,引起国民党贵州当局不满,被定为“共党分子”。

1947年7月,在中共地下党员、青年知识分子顾希均和进步青年马怀麟、肖奇富等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力报》进行彻底改组,办报方针急剧左转,开辟《综合评论战局专栏》,先后刊载了《刘邓大军渡河南下》《从京沪各报看刘伯承将军南下姿态》《大别山将有拉锯战》等战讯,并加以述评。随后,国民党贵州省党部派人找李思奇谈话,先用“津贴”收买,要他改弦易张,遭到严词拒绝。随后李被叫去警告,他断然回答:“宁肯关门、杀头,决不改变办报立场。”8月21日,《力报》以《战场七月如流火》为题,报道解放战争实况,在贵阳山城引起极大震动。9月6日,省民政厅厅长袁世斌对李思奇大发雷霆:“你们公然为共产党宣传,把报纸办到哪里去了?”并指责李是“为匪张目”。紧接着,国民党贵州当局查封了《力报》,逮捕了社长李思奇和总编辑顾希均。

李思奇被捕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李思奇顽强反抗,绝食7天以示抗议。后迫于舆论压力,李思奇才被取保出狱。

出狱后,1948年,李思奇通过狱友与共产党地下组织取得联系,参与策动“修文起义”。1949年2月,他又参与共产党地下工作人员策划息烽暴动,根据分工,李思奇回水城活动。不料暴动失败,李思奇在水城被逮捕。他被押抵贵阳后,1949年7月31日,在贵阳城南马家坡被国民党保安人员杀害,年仅32岁,亲人将其遗体就近土葬后,1985年移葬贵阳小关,2014年又移葬息烽烈士陵园。

解放后,根据李思奇在人生道路上从低谷走向光明的选择,结合他为促进贵州解放所作的贡献,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据悉,李思奇的后代解放后大多参加革命工作,有当公务员的、有留学的、有搞科研的、有教书育人的……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个个兢兢业业、踏实工作。长子李维德曾任水城县乡企局局长,次子李维印在原市糖烟酒公司工作,均已去世。三子李维果从昆明工学院毕业后,曾任贵阳市文教用品厂厂长,已退休……

李瑜是李思奇的长孙,在市直某部门工作。他告诉记者:“受爷爷革命精神的影响,我们这一支系的成员都比较注重个人素质的提升,且政治信念坚定,积极追求进步,凡参加工作者大多入了党。”他说,不仅如此,父辈们还注重传承祖辈重视文化教育的遗风,要求各家各户,无论贫富,都要让孩子读书,教育他们勤奋好学,做有益于社会的人。

来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