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会盟故事: 八百诸侯会孟津

八百诸侯会孟津

中国人很喜欢开会,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列国常常举行会盟,所谓霸主往往就是在会盟中确定,“令诸侯三岁而聘,五岁而朝,有时而会,不协而盟。”有很多不参加会盟的诸侯国,甚至要引发会盟主持国的联合讨伐。

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召集诸侯会盟的,两千多年前的中原人,必须是有大事情才会召集会盟。伴随着会盟而来的就是战争,春秋战国时代最出名的葵丘会盟,践土会盟,黄池会盟等,其后都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战役。说到这里,诸侯们的会盟传统究竟起于何时呢?最早的会盟又是什么会盟呢?

毋庸置疑,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们大多是西周分封而来,大多遵循的政治规则也都是来自周人。以会盟来共谋大事的,正是周武王的八百诸侯会孟津。正是在这次会盟中,周武王奠定了天下霸主的权威,为其后征伐殷商提供了坚实的舆论和力量保证。

周人的野心起于周文王姬昌,姬昌作为殷商镇守西锤的最大诸侯,对殷商王权一直有着某种觊觎。在姬昌在世时,既对西方的戎狄之国进行攻打,亦在不断的开疆拓土,将周人的势力向东扩张,攻灭邘国和黎国,即是已经在向东方殷商的核心区域延伸,而攻灭崇国则更是对殷商都城的直接威胁。

八百诸侯会孟津

周人兴起的地方是在岐山周原,那里更接近黄土高原的北部,与野蛮的戎狄部落更为邻近。姬昌显然是不满足于周人的生存环境的,向东扩展和迁都丰邑的目的就是要东进。上古时代有所谓九州之说,每州皆有山川河流,在基本征服西方和北方的势力而后,姬昌与南方巴蜀的部落联盟又结成联盟国,将周人的势力范围再度拓展到长江、汉江等流域,也就是说留给殷商王朝的土地仅仅是残留在东方,姬昌时代的周人已经对殷纣王形成逼迫之势。

公元前1051年的一天,励精图治的周文王姬昌在丰邑去世,他所留下的宏图伟业将在其继任者周武王姬发的手中完成。胸怀壮志的周武王姬发,在一片大好的形势之下并没有冲动,天下诸侯对周人的认同感,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周人对商人虽然已经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但殷商之军力并不弱小,即便在这个时期殷纣王依然在东征西伐,而且是胜多负少。姬发不能单凭周人的力量来与具有500余年的殷商王朝所对抗,会盟就是最好的办法。

为了检阅周人的实力,为找准联盟攻打殷商的友好联盟国,姬发与当时的诸侯盟国号召,聚会孟津,共商大事。这场会盟可能是以联合军演作为目的的,而非正面开启对殷商的战争。姬发显然认为用好父亲姬昌的形象最好,如此也便于看清诸侯们是否真的认同周人灭商的政治方略。因此姬发对外自称是太子姬发,以父亲姬昌的名义号召天下诸侯到孟津相会。那么,姬发为什么会选择孟津这个地方呢?原来孟津此地为黄河古渡口,向北度过黄河就到达殷商都城朝歌的南郊,即是著名的牧野之地。以此地为会盟之地,姬发之心,众人皆知。

八百诸侯会孟津

在孟津盟会上,八百诸侯参加会盟,姬发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当仁不让的被拥护为天下共主,姬发在这场会盟中相当于正式的向天下宣誓,周人的领袖自此将不再是姬昌。会盟前还是太子姬发,会盟而后姬发将是带领天下诸侯共灭殷商的领导者,姬昌当年所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在这场会盟后被姬发完全继承。姬发亦在会上发布了著名的“泰誓”,历数殷纣王之种种恶行,并发誓要联盟诸侯拯救万民。这场会盟的结果,八百诸侯皆见证姬发之魄力和周人之军力,攻灭殷商的人心得到了凝聚。

那么,在如此大好时机之下,为什么姬发不联同八百诸侯进军牧野呢?原来这个时候的殷商王朝贤臣云集、良将尚在,殷商的王牌军队也没有去征伐东夷,而是驻守在朝歌城外,在得知姬发孟津会盟之时,已是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姬发为保万无一失,即命八百诸侯各率军队归国,以待时机。孟津会盟已经实质上达成了姬发的目的,灭亡殷商只是时间问题,姬发所要的是要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数年而后的殷商王牌军队为东夷部族所牵制,周人率领天下诸侯与殷纣王在牧野举行决一死战,终于如愿以偿的灭亡殷商王朝,周人取代殷商成为新的天下共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