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影响中华文明2000年

我们在众多古代历史影视剧里面经常看到,主角为朋友去做一件难以生还的事之前,常会慷概悲壮的说上一句“士为知己者死”,以表达自己的决心。“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究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成为千古绝唱呢?

“士为知己者死”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讲的是春秋末期晋国四位大夫架空晋国国君,最后,赵氏、魏氏、韩氏联合起来消灭的智氏成立三个国家(也就是三家分晋)之后的故事。

赵襄子特别恨智氏的智伯,在消灭智伯和其家族之后,把智伯的头颅制成酒杯以泄愤。智伯有一家臣叫豫让,未投靠智伯前曾投靠过其他势力,可是都得不到信任重用,投靠智伯后,智伯很信任他,很尊重他,很多事情都找他商量,把他当成知己。智伯被杀灭族,头颅被制成酒杯,豫让想起智伯对他的好,于是就发誓为智伯报仇,他伏桥如厕、吞炭漆身,不惜自残身体,只为给对他有知遇之恩的智伯报仇,多次刺杀赵襄子,可惜失败了,赵襄子也是个了不得的人物,第一次捉住豫让,听说他是为智伯报仇,念他是义士就把他放了,第二次又捉住了豫让,问豫让:“你以前也侍奉过其他势力,智伯把他们消灭了,你不为他们报仇,为何这次非要为智伯报仇?”豫让说:“他们以众人待我,我以众人报之,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最后豫让觉得生还无望,于是要求赵襄子以衣代身,让他斩,以示为智伯报仇,赵襄子允了,之后豫让自刎,死前说可以对泉下的智伯有个交代了!

豫让击衣

豫让雕塑

豫让以死报知遇之恩的故事,各国诸侯皆为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更是成为千古绝唱,对后世中华文明的影响更是超出想象。百年后孟圣人的名言"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君以路人待我,我以路人报之!"其实讲的就是豫让的故事。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这也是“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情怀。诸葛亮受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于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操的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等等经典人物故事,无一不是带着求知己的强烈情怀,均是受“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影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融入贯穿中华文明2000多年,中间多少名人志士,莫不以此为立身行事典范,其精神影响至今!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