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释兵权到底是政治智慧 还是纵容腐败?答案很简单

众所周知,宋朝建立后,宋太祖没有像刘邦、朱元璋那样对功臣大开杀戒,而是“杯酒释兵权”,利用荣华富贵换取了功臣们的兵权。

有人说,杯酒释兵权看似聪明,实则是败笔。这样虽然加强了皇权,但也造成几个不良后果:

1.一批优秀的武将失去兵权,宋朝的军事实力下降,无法与辽国抗衡。这也是整个宋朝军事很弱的一大原因。

2.武将及其后代们贪污腐化严重。贪污和消耗了大量金钱,加重了财政负担。

因此,倒不如像刘邦那样把有威胁的功臣杀掉,一劳永逸。

其实,这是在用后人眼光看历史,忽略了很多细节。赵匡胤不杀功臣,主要是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不能杀或者不敢杀。

原因有三个:

第一,杯酒释兵权发生的时间。

960年正月初一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登基,大宋建立。

961年农历七月初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也就是说,杯酒释兵权发生时宋朝才建立一年多时间。此时,宋朝离实现统一还早呢。

当时的割据形势如下图:

国家离实现统一还早呢,在这个时候怎么能对拥有兵权的功臣大开杀戒?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将领们被部下“黄袍加身”,因此只是把将领解职,至于他们的军队,还要继续使用,只是换个将领而已。

比如石守信的石家军在今后的数十年时间里一直在帮助宋朝南征北战,抵御西夏和契丹。

如果功臣们无辜被杀,那他们的军队也会离心离德,军心不稳。

第二,赵匡胤与石守信等人感情很深,信任尚在。

赵匡胤与石守信等人都是柴荣的手下将领,一起南征北战,感情很深。赵匡胤与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等还结拜兄弟,号称“太祖义社十兄弟”。赵匡胤正是被他们“黄袍加身”。

五代十国时期,皇帝经常怀疑大臣造反,大臣经常怀疑皇帝要杀自己,人心不稳,人人自危。

而“杯酒释兵权”发生时,赵匡胤与这些心腹大将还是存在信任的。之所以要解除他们的兵权是为了将来考虑。

正因为有这种信任,赵匡胤才能与将领们推心置腹的交谈,将领们才能放心交出兵权,不担心被秋后算账。

三,赵匡胤本人比较仁厚。

赵匡胤的父亲也是一名高级将领,赵匡胤从小吃喝不愁,还受到良好的教育,心怀天下。赵匡胤的出身使他较多看到人性的善,比较厚道,不大喜欢赶尽杀绝。

而朱元璋正好相反。朱元璋深知人性中的恶,一旦有机会就对功臣们赶尽杀绝。

总结,赵匡胤不杀功臣主要是因为大宋刚建立,国家还没统一。如果杀功臣会导致人心尽失,人人自危,不利于政权稳定。与赵匡胤的仁厚也有一定关系。可以说,杯酒释兵权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欢迎关注,大家也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