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何能顺利铲除肃顺八大臣,后又扳倒奕訢?只因做了一件事!

咸丰帝生前在承德避暑山庄,对身后的事,动了一番心思,想的可谓细致、周全。他先想到了慈安,人可靠,性仁厚,是皇后,若辅政,自然好,但是慈安毫无政务经验,咸丰有些不放心。

咸丰又想到肃顺,肃顺能力强又忠心,但有些专横,又担心他成为第二个鳌拜。最后想到了慈禧,慈禧是他最心爱的人,又是同治亲妈,经常帮他料理政务,所以觉得慈禧是个好人选,但是又顾虑慈禧过于精明,怕她学吕后。

咸丰思来想去,最终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因为当时要下圣旨,需要加盖“御赏”和“同道堂”两印,所以咸丰先把这两个印章分别赐给了慈安和慈禧,之后下令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这样八大臣下圣旨,需两宫太后把关,互相监督,相互制约,以确保同治以后顺利掌权。

咸丰的想法可谓煞费苦心。但理想总是丰满的,而现实却是残酷的。他驾崩后尸体还没运到北京,两宫太后就把肃顺等抓了,而且肃顺在菜市口被砍了。

咸丰设计如此的周密,为何咸丰尸骨未寒,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呢?当时的肃顺八大臣,论名分有咸丰的特谕“赞襄一切政务”;论官位有好两位亲王,两位尚书;论军权有九门提督端华,有领侍卫内大臣载垣,有兵部尚书穆荫,特别是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负责京城的守卫,掌控皇帝身家性命。

那问题究竟出在哪呢?

咸丰死后,因争权两宫太后与肃顺八大臣发生了较激烈的冲突,肃顺八大臣占了上峰,于是,两宫太后决定回京,临行前召见肃顺等人,说先带小皇帝回去,到时也好让小皇帝在东华门跪迎先帝灵柩,命载垣和端华一起走。

肃顺等人自咸丰死后,事事皆顺,有些得意忘形,两宫太后的步步退让,让他们放松了警惕,认为她们放弃了。为此对慈禧先回京的提议未加任何提防,因为还有载垣和端华同行,不会有啥问题。

然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肃顺为缓和与两宫太后的关系,表忠心,就请求太后将理藩院及管理响导处的实权职务免掉,端华和载垣见肃顺如此,也请求免掉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职务。

三人的请辞出乎慈禧所料,却正中她的下怀。三人干的事是她非常想干又无法办到的事。慈禧暗喜,欣然同意。不久就让自己的亲妹夫,咸丰的七弟奕譞当了九门提督,京城的防卫大权落在自己手中。到了京城,就令奕譞把同来载垣和端华抓起来,随后又把还在路上的肃顺等抓了起来。

此时,肃顺等如梦初醒,没了兵权,说些都没有用了。就这样因为有了兵权,慈禧轻而易举地解决肃顺八大臣。后来也是因为牢牢把控了兵权,把她政变最得力的盟友奕訢赶回家中,而奕訢敢怒不敢言,只有乖乖的听命。

抓住兵权才是王道。这就是当时只有26岁的慈禧聪明过人之处。咸丰的周密部署,让她一着破解,不仅除掉了肃顺等顾命大臣,后来还顺利扳倒了议政王奕訢,而且牢牢地掌握了大清政权。

更多精彩,请关注【下午历史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