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死后盔甲不知去向,如今农民拿着找专家鉴定,赠给了博物馆

年羹尧(1679年—1726年),字亮工,号双峰,中国清朝名将。原籍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怀远县),后改隶汉军镶黄旗,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战功。公元1724年(雍正二年)入京时,得到雍正帝特殊宠遇。但翌年十二月,风云骤变,他被雍正帝削官夺爵,列大罪九十二条,于公元1726年(雍正四年)赐自尽。

雍正杀年羹尧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有人认为,年羹尧自恃功高盖世,不把天子和朝臣放在眼里。在一次庆功宴上,雍正出于爱将之心,多次要求将领们将铠甲卸下,却无人敢动。唯等年羹尧发话之后,众人才敢卸下铠甲。年羹尧俨然将国之将领训练成了家之兵丁。

2、对于雍正大力整顿吏治一事,年羹尧处处干预,诸多阻挠。其贪敛财富,结党营私,任人唯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3、亦有人认为,年羹尧参与了雍正夺位之事,他的死正是一代帝王为巩固帝位而上演的“鸟尽弓藏”的悲剧。

4、更有甚者认为,年羹尧之死是因其自立为帝的计划败露。陈捷在《年羹尧死因探微》中认为,“羹尧妄想做皇帝,最难令人君忍受,所以难逃一死。”

在雍正三年的时候,雍正忍无可忍,终于对年羹尧所提出的奏事不予准奏。可是年羹尧并未忌惮,他认为自己一手扶植雍正坐上帝位,且身负赫赫战功,雍正不敢怎么样。可是,他错了。雍正三年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出92款大罪,请求立正典刑。但雍正念在年羹尧的名声上,赐其狱中自裁。年羹尧很早就知道雍正对其有了杀心,却并未动用自己的兵权起兵造反,在这一点上,年羹尧还是值得被肯定的。

在甘肃省金塔县的一个小村庄,住着几十户连姓人家,据他们说,他们是年羹尧的后人,不过连姓和年姓又有什么关系呢?根据一名村民所说,当时年羹尧死后,一位叫岳钟举的教书先生救了年羹尧的一个儿子,并且带着年羹尧的盔甲和其他遗物向西逃命,一直逃到了如今的武威地区,为了躲避追杀,自此之后,开始隐姓埋名,年羹尧的儿子也改姓连姓,从此过起了隐居生活。

到了甘肃后,岳钟举把年忠的名字改为连忠,两人一边做生意一边继续逃跑,直到乾隆元年才选择在金塔繁衍生息,如今这里已经成了一个乡,后人也已经传到了第九代,村里有三十户人家,全部都是年忠的后代。年羹尧死后盔甲不知去向,如今农民拿着找专家鉴定,赠给了博物馆。

岳钟举其实是很伟大的,两人到了甘肃后他用了最后的一点钱给年忠娶了媳妇,而自己则孤独终老,最后也没能留下一子半女,死后年忠将他葬在屋旁,这个村子到现在还流传着一句歌谣“先有岳家坟,后有连家人”,可惜这座坟墓在七十年代时被铲平,当年岳钟举随身带来的一套盔甲也被连家当作传家宝,一代代传了下来。

为了证明他们所说不假,他们还拿出族谱为证,在族谱“昭穆”一栏中,确有年羹尧三字。除了此物,还有其他年羹尧使用的东西,也一直保存了下来,比如象牙筷子、象牙碗以及年羹尧用过的佩剑等。而年羹尧的盔甲在解放后也由当地人交给了酒泉市文化馆。

如今这里的人都供奉着年羹尧和岳钟举的画像,每逢过节,都会进行隆重的祭拜,以表达自己作为年羹尧后人的荣耀。

后来,一位河南的农民将这件祖传的盔甲拿给专家鉴定,专家当时就楞了一下,赶忙问道:令尊是何人?经过了解得知他居然是年羹尧后人。之后农民将盔甲捐赠给了国家博物馆,可以说也算是给文物一个好的归宿吧!

象牙碗筷、宝剑、玉腰带等文物,年羹尧被捕入狱到现在,年家后人也隐姓埋名逃亡了近300百年,如今他们已经将这些文物悉数上交,现在这些文物就保存在博物馆里。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