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喜欢的古代银币,科普一下发展历程,喜欢收藏有用

在中国货币发展的进程中,白银作为贵金属一直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与铜相辅而行。铜价值低、分量重、不便于大宗交易和携带,而白银具有量小值大,不易锈蚀变质、价值相对稳定的特点,更适合于交换、转让和收藏。

白银在商代就已被用作货币使用了。

西周初期齐太公望时,亦有沂州银刀,银刀为当时的刀布币。

考古发掘中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银币出土:1974年,在中山国遗址出土4枚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银质贝币;1974年8月,河南省周口市扶沟县古城村出土了十八枚银布币,其中的一枚是春秋时期的货币——银空首布,十七枚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货币——平首布。

春秋,银空首布

汉代亦用白银铸造五铢钱。以外圆方穿的形式出现的银钱,至迟出现在汉代。在两汉时期,银钱主要在宫廷中用于赏赐、祭祀、布施、馈赠和殉葬等。在民间,银钱象征吉祥,主要作为礼品相互赠送。汉武帝元狩四年,因对匈奴用兵,财政困难,政府在发行白鹿皮币的同时,曾用少府积存的锡银合金为币材铸造了“白金三品”,“白金三品”具体指:圆形的龙币、方形的马币和椭形的龟币。

魏晋至隋,金、银的使用比较盛行,特别是白银。白银的使用形式更是多种多样的,通用的是银铤、银饼和银钱,此外还有银钣、银笏、银条等。

唐代的社会经济和商业比前代有较大的发展,白银在支付手段上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法定赋税、赏赐以及军政开支、官俸等均用白银来支付。中唐时期,白银已同金币、钱币、绢帛一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普遍使用,白银铸币形式最流行的是长条形的银铤和银饼。1970年河南省洛阳隋唐宫城北郊出土的“杨国忠进银铤”,铸于唐天宝十二年,是时任右相兼文部尚书杨国忠将在安边搜刮的市银铸成银铤进奉给朝廷的。

杨国忠进银铤

到了宋代,白银已经不受区域限制而通行全国,其表现形式主要是两端平、或是圆弧,中部束腰的银铤,另外还有银饼和银牌的形式。

金朝,由于交钞恶性膨胀,严重贬值,白银在货币流通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在支付手段上只用白银。金朝使用的银铤除与南宋的形式相同,属称量货币的范畴,多以五十两为一鋌,另外还有别的等级。民间使用时多加截凿,使用时必须称量记重。

金代银铤

元代,以使用纸币为主,而白银在民间还是通用货币,政府曾多次禁止金、银的流通和买卖,但屡令不止,因为借贷、俸给、大宗贸易支付、税收等几乎都用白银表示,发行纸钞的准备金也用白银。这时银币的名称由“银锭”改称“元宝”,其用银的表现形式为砝码形和长条形。

明初,政府虽然不想用金银,但大明宝钞仍有对金、银的比价。 明英宗正德元年取消禁令,银锭成为正式法货。官吏俸给的发放,十分之九用白银,十分之一用铜钱。万历九年推行一条鞭法,于是各种租税都用白银折纳。明代的白银主要采用“元宝”的形式,也有被铸成有银牌、银钱和银豆等形状。

清朝的官俸也是以用银计算和支付的,而银的名称和形式,种类繁多,有元宝、银锭、银锞子以及散碎银、滴珠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