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天练书法,要防这种“病”!

我每每写拆字文章喜欢蹭热度,前一段《我不是药神》火爆了,犹豫再三我没有蹭这个热度,觉得展开聊肯定是个沉重的话题,而近日的“疫苗事件”令人愤慨。在闷热的夏天,我来说说沉重的字眼“疒”。

“疒”我们通常称为病字旁,其实这个字有自己的读音“nè”。疒: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凡疒之属皆从疒。(《说文解字》)这解释是讲“疒”是倚靠的意思,人有疾病,倚着、挨着的样子。

12

01

这是甲骨文的“疒”,左半部分是一张床,这个构件就是个“床”字。右面是一个“人”字,这个“人”从头到脚环绕着三个“丶”,代表生病流出的汗水。

这个字就是“疾”,许慎讲的“倚也”不能代表这个字的全部意义。因为古人是竖排行文,如果床是平放整个字在一行中会很宽,所以床立起来了,躺在床上的病人也是站着的。

12

02

金文中的造型进一步简化,简单明了,这个字形还挺可爱。

12

03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丿” 和“床”的“丨”进行了合并简化两个构件共用一个笔画,就形成了这个样子。

12

04

小篆中,笔画变为横平竖直的样子,“疒”只当做部首来用,带有这个部首的字都和疾病有关系。

下面讲几个“疒”的字,在古人那里的意思。

“疾病”这个词其实是两个意思“疾”是有病的意思,“病”是病症加重的意思。

讲笔法说“屋漏痕”的“痕”是“疒”旁的字,这个字是手上老茧伤疤的意思。

爱美人士减肥为了“瘦”,看看这“瘦”字就是“疒”旁,古人解释为“少肉也”。

“疫苗事件”的“疫”是“民皆疾也”,是会造成全民传染性的疾病,预防防疫这样的大事出现问题,冲犯众怒,“民皆急也”!!

天热人燥,容易乏力、疲倦,这称为“苦夏”,也是病。我们现在还好,有空调电扇,古人怎么办呢?传世的书法名作给了我们答案。

王羲之《今日热甚帖》

右军大人这三行字说的就是一件事:今天热死我了,您别来了,咱各忙各的,我浑身乏力,您来串门我也不接待。

想他老人家有“坦腹东床”的习惯,来客人还需要穿戴整齐,热坏了怎么办,直接了当的拒绝的来访。

01

虽然天热不接待来访,但是朋友之间的问候还是有的。在《徂暑帖》中,书圣说:听说您身体身体困乏没有食欲,我还是老样子,想办的事情都没达到目的,我心情很郁闷,精力有限,我就不一一跟您说了。

02

天气太热,没有食欲。但是可以喝饮料消暑啊!杨凝式《夏热帖》就讲了一种好喝的饮料叫做“酥蜜水”。

03

蔡襄《精茶帖》帖中讲消暑饮用“精茶”,就是非常好的茶叶呗,这个还能知道是什么,杨凝式的“酥蜜水”我是不知道具体是种什么饮料了。

前半篇幅话题沉重了几分,后面列举了几件古人的名帖轻松一下氛围。本来蹭热度,向着新闻事件的方向去写,写着写着还是跑回书法的老本行了,这也是“病”,叫做“职业病”。倘若有预防“书法职业病”的疫苗,我宁愿打假的,毕竟这“职业病”使我乐此不疲。

本文作者

本堂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